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10-1内容摘要:
在原文中找到被考查的概念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间。 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一个段落的某个信息区 间,这个段落多数出现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也有分散在不同的段落的情况。 如 [ 例 1] 中被考查的概念 传统技艺 ,信息就是分散在不同的段落。 2 . 文题对比细排除 找到各个选项与原文对应的文字,一一比照。 一是比照选项与原文所阐释的角度是否一致,如原文说的是原因,选项变为结果;二是比照说法,看说法是否改变,若改变了,应判断是语言形式的改变还是语意的改变;三是比照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 3 . 识破干扰保准确 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来干扰考生,了解了这些干扰手段,就便于快速判断对错。 常见的干 扰手段有断章取义、强加因果、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次不分、无中生有、夸大缩小、说法绝对、曲解原意等。 如 [ 例 1] 中,原文表述为 “ 传统技艺 一般 以天然原材料为主 ” ,选项变为 “ 传统技艺 是 采用天然原材料 ” ,显然犯了 说法过于绝对 的错误了。 4 . 标志词语助判断 利用文中一些标志性词语解读文本,可极大地助于做出正确判断。 标志词语主要有: ① 角度性标志语 —— “ 角度 ” 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 如 “ 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 ” 等,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 所体现。 ② 结构性标志语 —— 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 句,如 “ 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 ” 等。 ③ 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 如 “ 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 ” 等。 边学边练 B I A N X U E B I A N L I A 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① 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 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 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意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 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 尔不群的境界。 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 咏。 如果说 “ 不俗 ” 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 韵 ” 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 而 “ 韵 ” 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 因而,书法只是文人 “ 聊抒胸臆 ” 的 “ 余事 ” ,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 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 “ 韵 ” 作为生命状 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 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 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这种 “ 天人合一 ” 的境界 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 “ 韵 ” 虽然不是一种物质, 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 人在这种 “ 参与 ” 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 “ 韵 ” 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 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 ,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 . 下列对于 “ 韵 ”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 韵 ” 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 . “ 韵 ” 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使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C . “ 韵 ” 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 . “ 韵 ” 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 中找到论述 “ 韵 ” 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B 项,原文第 ③ 段中说 “‘ 韵 ’ 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 ”。 “ 共同创设 ” 不等于 “ 共同的审美心理 ”。 所以选 B。 2 .下列对 “ 中国书法 ”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B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C .在中国,书法是书法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 自然流露,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10-1
相关推荐
一 ( 解说分论点一 ) —— 举例或引理论论据 —— 分析事例或解说理论论据。 2 .提出分论点二 ( 解说分论点二 ) —— 举例或引理论论据 —— 分析事例或解说理论论据。 第三部分: ( 结论 ) 重申全文中心论点,提出怎 么办。 说明:第二部分分论点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二至三个,最多四个。 可以是并列式的,可以是正反对比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论点。
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的对比 ,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 这种对比叫作 “ 横比 ”。 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 这种对比叫作 “ 纵比 ”。
英语老师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生计奔波,为家庭操劳,处境窘迫,精神生活一片空白。 文章既呼吁人们关心年轻人成长,保护其心灵不受伤害,又表达对生活窘迫、艰难度日的底层百姓的悲悯。 解析 英语老师职业素养虽然不高,但对学生有朴素的爱,并无迁怒学生之心。 2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1 ) 然后一教室芽一般的声音又怯怯冒出来,顷刻间又是一片 灿烂. .。 答: __ ____ ____
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① 杜 甫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 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②交游万事慵。 [ 注 ] ① 此诗与《登高》为同一时期作品。 ② 太向:过于。 本诗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的 “ 庞庄麦秸手编 ” ,是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 0 0 多年前,①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早期编织的物品主要是草囤子,草囤子俗称 “ 气死猫 ” ,意思是无论猫怎么折腾,也打不开草囤子,吃不到里面的食物
主旨是 “ 关爱留守儿童 ” ,重点在 “ 关爱 ”上。 技法探究 J I F A T A N J I U 解答鲜明题要注意三 “ 恰当 ” 1 . 恰当选用词语 在选 用动词、形容词、副词时,不要使用诸如 “ 可能 ”“ 大概 ”“ 也许 ”“ 左右 ” 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观点与态度。 应多使用 “ 坚决反对 ”“ 完全错误 ”“ 决不能这样 ” 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