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8-2内容摘要:
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① 杜 甫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 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②交游万事慵。 [ 注 ] ① 此诗与《登高》为同一时期作品。 ② 太向:过于。 本诗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烟雾缭绕,笼罩全城的凄凉、孤寂的画面。 上句先写了映照孤城的晚霞红色逐步减退,慢慢变暗;下句再写城镇上空的烟雾颜色也逐渐变深加重,以色彩的由明变暗描绘出了一幅与诗人心境相符的画 面。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 意象是解题的钥匙。 颔联写倚楼所见的景象。 “ 返照 ” 与 “ 浮烟 ” 为黄昏之境。 “ 红 ” 与 “ 翠 ” 为绘色。 “ 将敛 ” 与 “ 且重 ” 写景物的变化之态,也写出了诗人观景之久的落寞无聊。 考向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指咏物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事物形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 这类诗最典型的是咏物抒情诗,如虞世南的《蝉》,就借所咏高洁不群的“ 蝉 ” ,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所咏之 “ 蝉 ” 便是诗人的化身。 [ 命题方式 ] ( 1)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某联描写了某物的 什么形象。 有何作用。 ( 2) 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 请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 ( 3) 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请简要分析。 且做且思 Q I E Z U O Q I E SI 例 3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 宋 ]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 注 ] ① 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 “ 夕餐秋菊之落英 ” 句。 ② 政:通 “ 正 ”。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 [ 答案 ] ①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②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 解析 ] 这是一首咏物诗。 菊花之所以特别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 许多咏菊诗即由此下笔,写菊花的形象和精神。 这首诗中写的野菊,与生长在 庭院供人观赏的菊花又有不同,颔联正是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的。 技法探究 JI F A T A N JI U 鉴赏事物形象 “ 三注意 ” 1 . 注意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 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如赏析杨万里的《野菊》中野菊的形象就要结合传统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 菊 ” 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 2 . 注意关注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 ( 1) 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 早春 及其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 暮春 及其事物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及其事物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杨万里的《野菊》中 “ 重阳 ” 一词就点明了是在秋天,野菊生活的环境是肃杀、萧瑟的。 ( 2) 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 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 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如柳永的《雨霖铃》: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 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 “ 寒蝉 ” ,衬托着 “ 凄切 ” 悲凉的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 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 “ 都门 ” 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中,本欲多 “ 留恋 ” 片刻,怎奈 “ 兰舟催发 ” ,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 “ 无绪 ”。 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 . 注意解读表现 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 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如杨万里的《野菊》就运用 托物言志 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 答题模板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歌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公式:诗中塑造了 形象, ( 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 ,抒写了 之情 ( 这是概括形象的意义,这一步骤不作强求 )。 边学边练 B I A N X U E B I A N L I A N 1 . [ 2020 邯郸一模 ]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柳絮二阕 [ 宋 ] 韩琦 其一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其二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 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 第一首的 “ 不定家 ” ,第二首的 “ 不自持 ” ,均采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柳絮的这一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 根据 “ 不定家 ”“ 絮雪纷纷 ”“ 不自持 ” 等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 分析形象特点时注意所运用的手法。 2 . [ 2017 洛阳市统考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饮酒 ( 其八 )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 注 ] ① 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 “ 时复为远望 ”。 ②绁 ( xi 232。 ) :捆绑,束缚。 本诗的前六句是怎样塑造青松这一形。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8-2
相关推荐
在原文中找到被考查的概念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间。 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一个段落的某个信息区 间,这个段落多数出现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也有分散在不同的段落的情况。 如 [ 例 1] 中被考查的概念 传统技艺 ,信息就是分散在不同的段落。 2 . 文题对比细排除 找到各个选项与原文对应的文字,一一比照。 一是比照选项与原文所阐释的角度是否一致,如原文说的是原因
一 ( 解说分论点一 ) —— 举例或引理论论据 —— 分析事例或解说理论论据。 2 .提出分论点二 ( 解说分论点二 ) —— 举例或引理论论据 —— 分析事例或解说理论论据。 第三部分: ( 结论 ) 重申全文中心论点,提出怎 么办。 说明:第二部分分论点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二至三个,最多四个。 可以是并列式的,可以是正反对比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论点。
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的对比 ,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 这种对比叫作 “ 横比 ”。 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 这种对比叫作 “ 纵比 ”。
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的 “ 庞庄麦秸手编 ” ,是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 0 0 多年前,①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早期编织的物品主要是草囤子,草囤子俗称 “ 气死猫 ” ,意思是无论猫怎么折腾,也打不开草囤子,吃不到里面的食物
主旨是 “ 关爱留守儿童 ” ,重点在 “ 关爱 ”上。 技法探究 J I F A T A N J I U 解答鲜明题要注意三 “ 恰当 ” 1 . 恰当选用词语 在选 用动词、形容词、副词时,不要使用诸如 “ 可能 ”“ 大概 ”“ 也许 ”“ 左右 ” 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观点与态度。 应多使用 “ 坚决反对 ”“ 完全错误 ”“ 决不能这样 ” 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态度。
作复指,如改为 “ 对于这两个问题 ” ,就会既 “ 简 ” 又 “ 明 ”。 第 二 板块 连贯 1 . [ 2 0 1 7 广州五校联考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 “ 仁、义、礼、智、信 ” ,其本质核心是 “ 仁 ”。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