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春人教版数学三下6224时计时法2内容摘要:
像 21 时、 15 时、 24 时等 24 时计时法。 提问:你在什么地方还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 P52 页上内容,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拨一拨,想一想: ( 1)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 第一圈从什么时间走到什么时间。 第二圈从什么时间走到什么时间。 ( 2)一天一共有多少个小时。 你能在钟面上把它数出来吗。 ( 3)自己体验一天 24 时中,各个时间段你都在干些什么。 ( 4)什么叫 24 时计时法。 0 时 也是几时。 它表示哪些意思。 ( 5)观察 P52页中间钟面上有什么。 内圈的数表示什么。 外圈的数表示什么。 内圈和外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 6)普通计时法与 24 时计时法有什么异同点。 它们相互换算的方法各是什么。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 P52 页,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填空。 ( 1)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 )圈,共( )小时。 经常采用以( )时到( )时的计时法,通常叫 24 时计时法。 ( 2)把普通计时法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 早上 6 时( ) 下午 4 时( ) 晚上 10 时( ) ( 3)把 24 时计时法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8: 00( ) 18: 00( ) 23:50(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体验一天 24 时中,各个时间段你都在干什么。 (温馨提示:重点体验 0 时、 6 时、 12 时、 21 时你在干什么。 ) 钟面上内圈数和外圈的关系 (温馨 提示: 内圈:表示 12 时之前的时间。 外圈:表示 12 时之后的时间。 内圈和外圈相差12 时。 ) 普通计时法与 24 时计时法的异同点 (温馨提示:相同点:凌晨、早上、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时数不相同时数加 12就是对应的 24 时计时法的时数, 13时至 24时时数减 12 就是普通计时法的时数,但要加上“上午、下午”等词。 ) 四、达标训练 连一连。 开始睡觉 中午吃饭 下午放学 15:30 12:00 21: 00 判断: ( 1)夜里 12 时就是 24 时,也是第二天 0 时。 ( ) ( 2)下午 5 时 30 分是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 ) ( 3) 14 时 15 分是下午 2 时 15 分。20xx春人教版数学三下6224时计时法2
相关推荐
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 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练习(课件出示 P41 页方格图) (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 1 格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教师拨出 580。 ①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 5 表示什么, 8 又表 示什么。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 引导小结:像 304 这样中间有 0 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 580 这样末尾有 0 的三位 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 0 都不读。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 请一学生读
1206 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 2630 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 书在黑板上。 ) 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 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师:这 些数同学们都知道它的组成,那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数中有 0。 )这些数怎么读、写呢。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 [设计意图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2AD= 4 2≈(m),即新传送带AC 的长度约 为 m. (2)结论:货物 MNQP 应挪走. 在 Rt△ABD 中, BD= ABcos 45176。 = 4 22 = 2 2(m). 在 Rt△ACD 中, CD= ACcos 30176。 = 4 2 32 = 2 6(m). ∴ CB= CD- BD= 2 6- 2 2= 2( 6- 2)≈(m). ∵ PC= PB- CB= 4-
英才小学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 P44 页练习十一 3 题。 板书设 计 平均数( 1) (14+12+11+15)247。 4 =52247。 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 13 个矿泉水瓶。 教学反思: 平均数( 2) 教学内容 教材 P43 页例 2, P45 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4 (学生板书)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的 设 计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结构: 创设情景 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 解法是否有疑问 有针对性的解决 学生提出的问题 强调重点,难点 强调性质三,如果系数是负数,两边同乘或除,则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学生复习一元一次 方程的解法,类比 思想的运用 复习不等式 的性质 归纳一元一次 不等式的概念 折叠过程 不带分母的例题( 1)讲解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