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内容摘要:
“毕礼而归之”,终于完成使命。 ( 12) 相如既归 ,赵王以为贤大夫 ① ,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① 大夫:官名,分上、中、下三等。 相如奉命使秦,按照当时外交上的通例,当已取得大夫之衔。 ) ( 13)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 第 1 13段,蔺相如“使不辱于诸侯”,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第二部分(第 3至第 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及其前因后果。 这部分可分三层。 第 3至第 5段为第一层,通过缪贤的介绍和与赵王的对答,初步显示蔺相如出众的才干。 第 6至第 11 段为第一层,作者叙述了“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较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崇高形象。 第 1 13 段是第三层,“完璧归赵”故事的尾声。 ( 14)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①。 明年 ② ,复攻赵,杀二万人。 ( 后来,秦军讨伐赵国,攻下石城。 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 ① 拔石城:时在赵惠文王十 八年即前 281年。 拔,攻下。 石城,赵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林县西南八 十五里。 ② 明年:过了一年,即第二年。 ) 秦王使使者 ① 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 ② 外渑池 ③。 ( 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结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① 使使者:派遣使者。 ② 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在今陕西省渭南地区黄河以西之地。 ③ 渑池:战国时韩邑,后属秦,即今河南渑池县。 渑池在西河以东,所以秦称其为 “西河外 ”。 渑池之会,时在赵惠王二十年即前 279年。 渑, miǎn。 ) 赵王畏秦,欲毋 ① 行。 ( 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 ①毋: w,不。 ) 廉颇蔺相如计 ① 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 ( 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 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 ‛ ① 计:商议。 ) 赵王遂行。 相如从。 ( 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 )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 ① 曰:“王行,度 ② 道里 ③ 会遇之礼 ④ 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 ” ( 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 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 ① 诀: ju233。 ,辞别,告别。 这里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思。 ② 度: du243。 ,估计。 ③ 道里:道路里程,行程。 ④ 会遇之礼:相见会谈的仪式。 ⑤ 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 指秦国可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的打算。 ) 王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 ( 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 [这一段 写渑池之会的背景和会前的计议。 渑池之会是在危险的局势下发生的,秦伐赵“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约赵王“相会”,名义上“为好”,实际上是恃强凌弱,不怀好意,甚至还有可能借机扣留赵王作人质。 赵王因此又陷入二难境地。 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交代,烘托了这次赴会环境的险恶,任务的艰巨,从而反衬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非凡作用。 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一方面进一步暗示此次行 程凶多吉少,给赵王和蔺相如的出行渲染了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气氛,同时也表明廉颇的忠心和深谋远虑,廉颇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很有政治头脑,对赵国赤胆忠心,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 ( 15)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① ,请奏瑟 ②。 ” 赵王鼓瑟。 (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了,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瑟吧 !‛ 赵王就弹起瑟来。 ① 好音:爱好音乐。 好, h224。 o。 ② 瑟: s232。 , 同琴相似的一种乐器,通常有二十五弦。 ) 秦御史 ① 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 ( 秦 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 ‛ ① 御史:战国时史官之称,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 ) [渑池会上,秦王盛气凌人,炙手可热,玩赵王于股掌,先是叫赵王弹琴为其饮酒助兴,接着秦御史上前大书一笔,一个“令”字,不仅把赵国置于秦国的臣属地位,而且视赵王以优伶的身份,这是对赵国的极大侮辱。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① ,请奉盆缶 ② 秦王,以相娱乐。 ”( 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里也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也敲一敲,借此 互相娱乐吧 !‛ ① 秦声:秦国乡土乐曲。 ② 盆缶:复词,瓦器。 《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 “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 缶, fǒu。 李斯《谏逐客书》: “夫击瓮叩 缻 ,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 缻 ,即 “缶 ”。 ) 秦王怒,不许。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为什么秦王要赵王“鼓瑟”,而蔺相如却要秦王“鼓盆”。 《墨子三辩》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 ”这说明在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下,音乐也是等级森严。 钟鼓是诸侯的音乐 ,琴瑟是士大夫的音乐,而盆缶则是 社会最底层的平民音乐。 由此便知,秦王要越王弹瑟,暗示赵王臣属于秦,而相如要秦王鼓盆,则暗示秦王是赵之平民。 这绝不是什么“以相娱乐”那么简单,秦王当然绝不答应。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秦王发怒,不答应敲缶。 在这时候蔺相如走上前去进献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 )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 ① ,相如请得 ② 以颈血溅大王 ③ 矣。 ” ( 秦王不愿意敲击瓦缶。 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鲜血泼溅在大王您身上 !‛ ① 五步之内:言距离极近。 ② 请得:请 求许可。 本是委婉之辞,此处软中带硬,借以威胁。 ③ 以颈血溅大王:拿头颈的血泼溅在大王身上。 意谓跟秦王拼命。 ) [紧要关头,蔺相如的大智大勇顿时迸发出来,只见他大步上前,步步进逼,“前曰”“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前”“跪”,这是两个极为普通的动作,可是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和勇气,唯有“前”,再“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既表示了对秦王的恭敬,又暗藏了杀机,因为“跪”便于一跃而起,为其“以颈血溅大王”蓄势。 通过这两个动作,一刹那之间,局势急转直下,在总体上赵虽然仍处劣势,但从局部看,秦 王全在蔺相如的掌握之中,控制之下。 ]左右欲刃 ① 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②。 (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 ① 刃:刀锋,此处用作动词,意为杀。 ② 靡: mǐ, 倒退,吓倒。 ) [秦君臣见势不妙,“左右或欲刃相如”,而“相如张目叱之”,一声断喝,神勇无比,如山崩地裂,如电闪雷鸣,仿佛就要“血溅秦王”,秦“左右”投鼠忌器,吓得“尽靡”。 作者描绘蔺相如神形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 ]于是秦王不怿 ① ,为一击缶。 ( 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① 怿 : y236。 ,高兴、喜悦。 ) 相如 顾① 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 蔺相如回过头来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① 顾:回头。 ) [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这个“顾”字蕴含了许多深意。 它告诉读者,蔺相如已“前”,而赵御史还呆立在原处,但相如并不折返回来,而是仅回过头,仍据守威胁秦王的有利位置,可见他是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授敌以可乘之机。 赵王弹琴,秦御史立即“前书”,说明秦早有预谋;而秦王击缶,却要“顾召”,说明赵国君臣卒逢变故,呆若木鸡,以此反衬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超凡。 秦御史书,秦王 “令赵王鼓瑟”,傲慢强横;蔺相如将“令”字改成“为”字,既维护了赵国尊严,又不过分伤害秦王自尊,有理有节,表现了很好的外交才华。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①。 ” ( 秦国的众大臣说:‚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 ‛ ① 寿:用作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 )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① 为赵王寿。 ” ( 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 ① 咸阳:秦国的都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 [这段文字生动地叙述了 渑池之会的经过。 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 ”,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赵王“击缶”。 作者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在激烈的对抗冲突中,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突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一次为我们展示蔺相如大智大勇的高大形象。 鉴赏这段文字,要特别注意细节的描写,前进缶,跪请秦王,张目叱之,顾召御史,诸如此等细节,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重彩涂抹,更无一字评议。 可是因为这些行动都是发生在千钧一发、无暇思索的紧张时刻,几乎全是一种下意识的举动,非反应机敏,置生 死于度外的大智大勇的人不可以为之,因而这样的描写便能塑造一个威武壮烈、英勇无畏的爱国者形象。 怪不得明代凌稚隆说:“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 ” ] ( 16) 秦王竟酒 ① ,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 (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① 竟酒:酒宴完毕。 ② 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 加,动词。 胜,这里作名词。 ) 赵亦盛设兵 ① 以待秦,秦不敢动。 ( 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 举妄动。 ① 盛设兵:大规模部署军队。 盛,多。 ) ( 17) 既罢,归国。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①。 ( 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 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① 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 [第 1 17段,写斗争结果。 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外交上的胜利。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点出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廉颇陈兵边境、严阵以待的军事力量作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 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说明赵王知人善用,同时也催生了廉蔺之间矛盾。 文章自然地过渡到第四部分。 ] 第三部分(第 14至第 17段),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挫败了秦王的阴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 18)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① 以口舌 ② 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 ③ ,吾羞,不忍为之下。 ” (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 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 !‛ ① 徒:只、不过。 ② 口舌:代指言语。 ③ 素贱人:本来是卑贱之人。 指相如为宦者令的舍人。 素,向来、本来。 ) 宣言 ① 曰:“我见相如, 必辱之。 ” ( 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 ① 宣言:对外扬言。 ) [廉颇居功自傲,这是矛盾的发生。 这几个句子 呼应了篇首,文章开头概括介绍廉、蔺两人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 这里写廉颇既居功自傲,又囿于贵族等级观念,对蔺相如愤愤不平。 一段牢骚话,有力地回应开头的伏笔。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①。 ( 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 相如 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意跟廉颇争位次高下。 ①争列:争班列、位次,意即争地位高低。 列,。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关推荐
_ 诡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自量力:
”“ 4至 7岁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大脑可塑性最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客观现实在大脑 皮层的烙印特别深刻,因而这个时期也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不仅一些基本的习惯已经形成,而且智力、情感、意志、社会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也基本发展。 所以在 6岁之前对孩子施行为人处世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的引导是必要的,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的发展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 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 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 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
漆黑的夜。 导演用一种冷峻而瑰丽的笔调,用白、红、黑这三种对比最鲜明的颜色,为我们勾勒出这样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带着荡气回肠的悲壮,永远凝固在我的记忆里。 他凛凛伫立在呼啸的北风中,脸庞被仇恨扭曲,目光前所未有的凶狠,仿佛一只被逼到角落无路可退的野兽,草料场上的熊熊火焰腾起莫名的古怪形状 ,就像地狱的图腾,在他后背打上复仇的烙印,漫天大雪交织成一张密密匝匝的银白色大网,轻轻由空中撒下。
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 3) “ 落木 ” 与 “ 落叶 ” 的意味有何不同。 明确: 以曹植《美女篇》为例, “ 落叶 ” 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 “ 落木 ” 比 “ 木叶 ” 还进 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 “ 叶 ” 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 木 ” 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举例说明。 明确: 第一, “ 木 ”
国建筑法式的先进性科学性超前性。 世界建筑史都经历了由木材结构到砖石结构的转变,但是中国在砖石结构中仍然“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采用“木框架”为主要结构方法。 这是因为中国“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第三部分(第 13— 16段),说明中国建筑的“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