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内容摘要:

国建筑法式的先进性科学性超前性。 世界建筑史都经历了由木材结构到砖石结构的转变,但是中国在砖石结构中仍然“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采用“木框架”为主要结构方法。 这是因为中国“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第三部分(第 13— 16段),说明中国建筑的“法式”,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 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 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 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例如热河普陀拉 ① 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 (①热河普陀拉:指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普陀宗乘之庙,因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 热河,指避暑山庄,清康熙四十二年,即1703 年建于热河西岸,后筑为城。 )又如天坛皇穹宇 ① 与罗马的布拉曼提 ② 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 (①天坛皇穹宇:即北京天坛公园的“泰神殿”,俗称回音壁,是祭天台的附属建筑。 ②布拉曼提:一般译做“布拉曼特”,是意大利 15 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和画家,善于在圆形的古典柱廊上置小圆顶,曾参与意大利一些重要教堂的设计。 ) 又如罗马的凯旋门 ① 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 ② ,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①凯旋门:古罗马统治者及后来欧洲的封建帝王为炫耀对外战争功绩而建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用石头砌成,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形门洞。 ②华表:古代 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 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第四部分(第 1 18段),说明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虽然“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但这些建筑有“同一性质”,有同样的功用,“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而这种相通性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 式解读出来。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 ① 的《营造方式》。 (①李明仲:即李诫,字明仲,北宋建筑学家,曾任主管营造工程的将作少监、将作监,主持了当时许多重大工程建筑。 著有《营造法式》一书,是我国古代较完备的建筑学专著。 ) 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 ① 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 (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 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 1929 年在北平,即北京成立,抗战时期在昆明重建,后迁往位于重庆西面 350公里的李庄,由梁思成主持。 这个学社用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中 国古建筑进行了调查研究,整理了一些古代建筑著作,梁思成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 ) 关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 第五部分(第 19段),强调学习中国建筑法式的重要性。 作者着重指出,若想建造具有中国特征的建筑,就必须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总之,全文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 面说明中国建筑影响的深远,可以看作是引论;接着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尔后,文章以探讨中国建筑的“可译性”问题,说明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虽然形式有异但功用相通的原理;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文章重点所在。 特色鉴赏 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易, 化枯燥为生动,是本文写作上最主要的特色。 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风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奥,而对一般读者来说又是一个非常生疏和枯燥的问题,但作者写得简明易晓,生动形象,使读者乐于阅读而且一看就明。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主要是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 这些方法大体说来有: (一)下定义说明。 例如所谓“斗拱”,作者写道:“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 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 ” 斗拱,对于一般 读者原本是一个生疏的构件,通过这么一个简明的定义,一下便明白了它的构成。 又如“举架”,文章写道:“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坨墩)总是逐渐加高的。 这叫做“举架”。 ”通过这个定义,把举架的构成和功用介绍得一清二楚。 由此可见,对于读者不明白的物件或概念,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可以起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二)比较说明。 比如为了说明中国建筑木料结构中框架式原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作者反复运用比较的方法。 作者先从材料的角度进行比较,“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 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然后又从中西方建筑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比较,“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 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可以说,比较的说明方法,特别中西建筑的比较贯穿全文。 比如为了说明中西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作者先后用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比较,用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比较,用罗马的凯歌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比较,用巴黎的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比较,以此来说明中国的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内容和功用完全相同。 (三)比喻说明。 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 地 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是本文最鲜明的特色。 如 “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 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 ,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特别是“ 文法 ” 和 “ 词汇 ” 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 “ 惯例法式 ” 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 “ 建筑符号学美学 ” 的理论基础。 问题探究 我们在前面读了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现在读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个是讲中国的诗,一个是讲中国的建筑,两人研究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但是,我们却发现,他们的研究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钱先生说,谈中国诗必须要有比较的立场,即不 仅要有纵向的比较,而且更要有横向的比较,“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样才能居高临远,“对本国诗尽职”。 他运用这个方法,不仅看出了中国诗的特征,而且看出了中国诗和世界诗歌的相通相融的关系。 梁思成先生没有宣示他用了比较的方法,但实际上却也是用了这一方法,他通过中西建筑的比较,发现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发现了中国建筑木材结构中的框架式原则对人类建筑业的巨大贡献。 而且,他也同样地发现了中西建筑的“可译性”,原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只是形式不同,其内容和功用却是完全相同。 钱钟书先生根据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对中国格律 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指出“一篇里不许一字押两次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的诗篇幅”,可是,“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正是因为篇幅简短,才使中国的诗“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形成了特有的“富于暗示”的诗风。 钱先生的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