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美术小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内容摘要:

十只手指与手掌,就可千变万化,呈献出各种不同的事物。 在我国四川,手影戏是一项非常特殊的文化艺术表演形式。 —— 课件:课题 5.出示手型 —— 可以变成什么。 —— 课件:变手型 这些手型经过添一添、画一画,都变成我们熟悉的东西了。 三、印手型 1. 以组为单位( 45人小组) 2. 要求: ① 每组桌上有四个盘子、四种颜色、一张大纸、两到三组共用一个水桶 —— 课件:座位图展示 ② 请四 五人合作共同完成一幅手印画,再用油画棒或水彩笔稍稍添画。 比比,哪组同学想得多,想得妙,想得和大家不一样。 ③ 注意:用手印换色时,把手洗干净,用抹布擦干,再用别的颜色。 在印的时候,不要用手来涂。 —— 课件:两个太阳的对比 用水粉注意有 一个好习惯。 四、作品展示、评价 1.自评:小组内讲一讲印了些什么。 (张贴) 2.互评:你特别喜欢哪组的手印画。 个别(把小手送给他) 五、拓展 生活中,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手的造型。 —— 课件:图片展示 1. 彩绘(立体)手 2. 商品 /广告 /宣传画 3. 雕塑 反思:课件与书本范作中的彩绘立体手很受学生喜欢,但是要在手上画画,在课堂上做毕竟不现实,也不卫生。 所以我将制定为课堂后的拓展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去自己做,可以让家长拍成数码照片带来展示给同学们看。 (本课作为实验课精备 ) 课型:设计应用 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思考: 动物狮子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并不陌生,卡通片《狮子王》、民间狮子舞表演、石雕狮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狮子形象为儿童储备了比较丰富的知识,但要一年级儿童在课堂中用身边的材料表现狮子却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本课需解决的一大难点。 我对本节课的希望: (一)通过对大自然中狮子的观察、比较和对生活中的各种狮子艺术品的欣赏,了解狮子的特点。 (二)能大胆地运用不同材料表现具有不同个性的狮子。 (三)通过听听狮子乐曲,看看、画画、做做狮子,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教学理念 :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把狮子作为威武、权威的象征,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有关狮子的艺术品,如:舞狮表演,大门前、桥墩上的石雕狮子,还有狮子的剪纸作品等等。 本课设计利用多媒体可视形象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生活里的狮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这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熏陶,同时也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里的细节,这也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美术素养之一。 学生分析: 一年级仍是新课程改革实验年级,从上学期开始学生们已经熟悉和喜欢了各科教师崭新的教学态 度、理念与教学方式。 在美术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思路更广、思维更活跃,欢迎更新颖、更有趣味的美术活动形式。 他们敢动手、爱提问,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信、大胆、自由地通过美术形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 而且第一册美术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剪、贴、撕、画的基本技能,所以教师可以大胆放手。 教学重点 : 如何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狮子的特点,进行大胆表现。 并了解身边的狮子艺术品并抓住狮子特点用身边的材料表现狮子。 教学难点 : 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 并能大胆地运用不同材料表现狮子的头部特征。 信息资料 : 各 种动物的图片资料,多媒体示范教具教师 —— 课件 学生用具 : 学生 —— 收集身边的不同材料(毛线、碎布、挂历纸等)、剪刀、胶水。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师生互动过程) ( 1)引导学生体验狮子大王的凶猛,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 师 播放狮子的吼叫声,出示雄狮的形象引出课题。 学 生 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引入课题。 并安排一学生头戴狮子面具模仿狮子的吼叫声窜上讲台。 ( 2)分析自然界中狮子的特征。 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雄师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 师 提出研究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交流,概括出狮子大王的不同特征:颈部有棕毛、吊眼、嘴大、牙尖。 学 生 (1)将学生分成 5个小组,每组安排一个组长。 ( 2)小组同学利用教师提供的狮子大王的图片,分小组共同研究下面的问题: 一组:狮子大王一家中,谁最具有狮子大王的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二组:狮子大王的眼睛与其它动物的眼睛有什么不同。 三组:狮子大王的鼻子与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 四组:狮子大王的耳朵与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 五组: 比较几种狮子大王面具的制作方法,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制作方法。 ( 3)分析艺术作品中狮子的不同表现方法,增加美术文化含量,解决教学难点。 问:艺术作品中是如何突出地表现狮子大王的特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教材第 16页中的雕塑作品及一些绘画作品,总结出狮子的嘴的绘制比真实的还要大,露出的牙齿更尖利,眼睛。 ( 4)分析学生优秀作业中狮子的表现方法。 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难点。 提出问题: 这些学生作业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狮子大王的棕毛做得有快有好。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范作及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分小组进行研究。 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开始动手制作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小结:播放《狮子大王》动画片的音乐。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狮子大王的作品戴在头上,学一学狮子大王的样子。 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后拓展:回家以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狮子的形象,它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小结。 反思:本课设计重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进行学习。 激 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9. 可爱的动物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动物,能比较准确地、传神的绘制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典型特征及神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现,体验成功的乐趣。 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艺术要素的感知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动物录象、图片、图书、玩具、模型等 有关动物谜语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画画喜欢的小动物。 一、组织教学,做好课前准备。 猜一猜: 长长的鼻子 , 白胖的身体, 大大的身体, 黑眼睛, 耳朵像扑扇, 最爱吃的是竹子。 四肢像柱子。 ( ) ( ) 我的脖子最最长,我还穿着花衣裳。 ( ) 看一看: 播放动物的录象,请学生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 它长的什么样。 你能学学它的叫声吗。 你能学学它走路的样子吗。 说说发生在它身上的有趣的事情。 二、画一画: 教师出示一些典型的动物外形,帮助学生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并能夸张的表现出来。 启发学生尝试多种绘画手法,如:毛笔 、手指点画、拓印等。 适当的添加一些背景,运用一点遮挡关系。 三、鼓励学生画出有情节的画面。 小组之间可以先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连环画,表现一个连续的情节。 展示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画。 画连环画的小组可以分角色讲讲其中的故事。 课堂拓展: 将自己的作品与你的家人共同分享。 小组合作的作品可以留在学校留念。 反思: 电脑课件在本课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课件,学生很快的分析了各个动物的特征并进行了概括,作业效果也很精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做做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动物,能比较准确地、传神的绘制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典型特征及神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现,体验成功的乐趣。 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艺术要素的感知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动物录象、图片、图书、玩具、模型等 有动物谜语 课型:绘画综合课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做好课前准备。 看一看 教师出示一些用彩纸粘贴的动物,学生欣赏。 学生讨论用彩纸粘贴和画动物有什么不同。 说说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表现。 小结:画可以用点、线、 面表现,做主要以块面的层层粘贴为主。 拼一拼、摆一摆 教师事先准备一些用彩纸剪好的动物的各个部分,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拼摆成完整的动物。 做一做 ( 1)教师演示剪贴或用手撕一只动物,引导学生观察撕纸的手法。 ( 2)在黑板上贴出一个大的动物的乐园,里面没有动物,创设一个动物们要到动物乐园做客的情境,热情鼓励学生的参与。 ( 1)强调抓住动物的特征。 展示交流 ( 1)学生将自己做的动物自由的贴到动物乐园里,随意欣赏别人的作品,鼓励他们谈出对他人或自己作品的感受。 ( 2)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进行爱护动物的思想教育, 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课堂拓展: 自己搜集关于动物的资料,进行课堂交流。 反思:其实做小动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就学过了,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做得太小,我只好让他们在纸上先来画一个统一大小的框,然后顶着框来画,这样大家画得才大起来。 教学目标: 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玩具的形、色、声、质等,感知艺术要素。 通过交流玩具的来历、玩的方法,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能发现、欣赏自制玩具的美。 在绘画、制作、游戏等活动中,结合运 用艺术要素,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体验在艺术创造中的乐趣与成功感。 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商量、合作。 教学准备: 请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并准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玩具。 教师课前要进行简单的提示,指导学生用什么方式、怎样介绍(如用谜语、歌唱、动作等),能使自己的玩觉与众不同,引起他人的兴趣。 课前让学生思考自己将要制作那一类的玩具,并根据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 如:各色的彩纸、废弃的瓶盖、饮料瓶、布片等。 教师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带有鲜明地域、民族、民间特色的传统玩具。 教学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起玩玩具、讲一个玩具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玩具的形、色、声、质等,感知艺术要素。 通过交流玩具的来历、玩的方法,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请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并准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玩具。 教师课前要进行简单的提示,指导学生用什么方式、怎样介绍(如用谜语、歌唱、动作等),能使自己的玩觉与众不同,引起他人的兴趣。 课型:综合 教学过程: 一起观赏玩具。 课前将学生带来的玩具排列起来,便于学生有序观赏。 教师要注意 哪些玩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奋。 为玩具分类。 学生以 小组形式选择某一类玩具,通过对其造型、颜色、质地、性能及玩的方式等进行大致分类,如:毛绒玩具、电动玩具、拼装玩具、手动玩具、自制玩具等。 教师针对引起学生热烈反应的问题,进行艺术要素和相关知识的介绍,如颜色、形状、声音特点等。 介绍自己的玩具。 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热情,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和交流自己玩具的特点。 先分组进行,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介绍自己的玩具,锻炼表述、交流的能力。 ( 1)“请你猜一猜我的玩具是什么。 ”引导学生用声音描绘、动作模仿、谜语等方式进行。 例如:一个学生抱着一个雪 白的绒毛玩具,编了个歌谣,请大家猜他的玩具是什么。 “嗒嗒嗒,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没等他说完,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喊:“兔 —— 子。 ”只见这个学生得意地将它的玩具上两只长长的耳朵拉起来,哇。 全体愕然:一只长着长耳朵的白熊。 随即教室内响起了朗朗的笑声。 ( 2)教师及时地请学生用拍手重复这个令人开心的歌谣,并写出它的节奏谱。 帮助学生们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节奏。 ( 3)“为什么这是你最喜欢的玩具。 ” ( 4)“你知道吗。 这个玩具很特殊。 ” ( 5)“我的玩具是这样玩的。 ” ( 6)“玩具告诉了我一个故事。 ” 学生介绍 玩具的内容十分丰富,介绍玩具的形式与表达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这使学生感到每个玩具都有它的意义,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从而挖掘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达到相互影响、彼此触动的意义。 变换方式玩玩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各类玩具种选择一种,分别用不同的、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它的特点。 如:用有特色的声音、动作、节奏、图画等。 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活动,并能够在活动中相互启发、补充。 这样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自然地运用艺术要素。 对玩具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变换方式玩一玩,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转换,更增进了同学一起 玩的乐趣。 教学思路拓展: 1.在“变换方式玩玩具”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注意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生的形象表演、声音的特色描绘、绘画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