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全册教案66页内容摘要:
和手段。 准确掌握波音和八分休止符的用法。 课前准备: 《小瓜棚》歌片、歌曲磁带,网上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弹奏上课标志乐: 师生谈话:大家好。 伴着轻松的音乐,我们的音乐课又开始了。 今天我们随着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一起到 “ 小瓜棚 ” 里走一走,看看那里的孩子们在干什么。 并且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观看课件。 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首歌吗。 生:《小瓜棚》 出示课题 师:上节课已经反复聆听了这首歌,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歌曲。 二、歌曲教学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大家注意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生:(略) 师:请大家打开书谁能朗读一下歌词,大家感觉一下歌词中的哪些字表现了歌曲的情绪。 生:(略)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字叫衬字,在这首歌中用地方性的语言作衬字,更好地表现了歌曲情绪。 师:我们已经熟悉了歌曲的音调大家再来听一遍歌曲,并且在心里默唱歌词。 请同学们随老师的琴声来小声地演唱一遍歌曲。 老师范唱歌曲。 (学生评价) 学生分组演唱。 (师生互评) 师:大家齐唱歌曲,并且感受一下歌曲的风格。 师:好。 我们再来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这次我们要唱出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出示歌曲前两行曲谱,学生随琴演唱。 三、创作表现 师:上节课我 给大家留了一个课后作业,希望会演奏乐器的同学能够练习演奏《小瓜棚》这首曲谱。 今天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 师:我们把这几位同学组成一个乐队好吗。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件乐器琵琶,我也想加入你们的乐队你们欢迎吗。 (老师说明每人分工) 师:我们来试着配合一次好吗。 师:最后让我们大家再来演唱一遍歌曲由我们的小乐队现场为大家伴奏,好吗。 (师生共同演奏,演唱) 小结:通过今天学习《小瓜棚》这首歌曲,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更加热爱生活,每天都能用微笑去面对生活和学习。 教学反思: 从音乐听觉感 受入手,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使学生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课时 课 题: 《冬瓜和南瓜》 教学目标: 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熟悉歌曲《冬瓜和南瓜》。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重点难点: 学唱歌曲并能完成一至两段的歌词续编。 课前准备: 歌曲录音带,多种瓜果实物。 彩纸、剪刀、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 游戏 :《猜猜我是谁》 让学生隔着口袋摸、闻或尝,猜出水果的名称。 老师出示实物。 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特征:形状、颜色、味道等,还可以说明它们的营养价值。 二、水果绘画作品展览。 三、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 故事导入:《冬瓜和南瓜》 听赏歌曲。 读歌词,理解歌词内容。 边唱边用形体动作来记歌词。 对唱练习。 歌表演练习。 (分男女声) 四、情景表演: 老师作串联:喔喔喔,公鸡叫,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快乐的星期天开始了,你们看,小甲甲和小牙牙在干什么呀。 小朋友对唱、齐唱《冬瓜和南瓜》,演甲甲和牙牙的学生分别表演。 另选部分学生再次表演。 老师可提醒演员劳动的成果送给谁。 五、分组歌表演,评出最佳小组表演奖,合作奖、创作奖等。 六、小结: 甲甲和牙牙真能干,种出这么大的瓜,小朋友,你们会种瓜吗。 (松土 —— 下种 —— 浇水 —— 发芽 —— 施肥 —— 抽藤 —— 开花—— 结果)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哪几样。 (阳光、泥土、水分、养料) 教学反思: 在游戏、语言、手工和表演等多种艺术活动中,培养艺术表现力。 第三课时 课 题: 管弦乐《森林水车》 教学目标: 一、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 知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二、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三、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重点难点: 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课前准备: 风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表演《小瓜棚》 听录音《小瓜棚》,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师带着学生拍手、踏脚(三拍子 8 小节;二拍子 8 小节)。 提示:感觉到有什么不同。 教师范唱,边唱边拍节拍,学生跟着做,心里默唱。 听歌曲录音,学生自己拍节拍,小声跟唱。 听老师弹琴,学生拍节 拍小声唱歌。 歌曲熟悉后,可将学生分两组形成小圆圈,按课本右下角“ 走 ” 的方式,边唱边走。 分组编创《上学路上》,边唱边表演。 如果自己感到满意,就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朵大红花。 二、聆听《森林水车》 教师不加任何引导,让学生注意听音乐。 聆听后回答: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心情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合图片、幻灯片介绍欧洲古老的水车,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复听音乐,用彩色笔涂颜色或线条表现自己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太阳升起的感觉。 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自由想像,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再谈一谈为什么。 三、编创与活动 这是一段歌谣。 可以按课本上的节奏读,可以编创歌谣的节奏,还可以加入打击乐伴奏、表情、动作。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编创,然后各组表演自己编创的不同节奏的歌谣。 歌谣可以处理成渐强、渐弱,表现孩子们走近又走远。 教学反思: 通过聆听乐曲,让学生自由想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并用彩色笔涂颜色或线条表现自己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太阳升起的感觉。 第四课时 课 题: 《打枣》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打枣时喜悦的心情,以及用 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 动脑为歌曲编动作。 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重点难点: 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了解歌曲节奏。 课前准备: 风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红枣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树上的枣吗。 那么,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打枣吗。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歌曲,名字叫《打枣》(出示课题)。 二、教唱歌曲 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跟着录音范唱,用哼鸣小声模唱歌曲旋律。 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指导、纠正。 三、歌曲处理 用活泼的情绪演唱。 结束句的衬词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回答上问题后的高兴与 得意。 四、创编活动 创编歌词 师生接唱:用学生的答案唱第一段。 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续编歌词。 设计演唱形式(分小组对唱、一领众对、男女对唱等),完整演唱歌曲《打枣》。 教学反思: 在本课学唱中,让学生体验打枣时的心情,用什么情绪来演唱歌曲是本课的宗旨,所以,创编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第四单元《绿色的梦》 教学目标: 感受音乐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学习为音乐分段,初步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 以欢快、活泼 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种树时的愉快心情及盼望小树成材的美好心愿。 了解作曲家的创作历程,鼓励学生学习前人勇于创造的精神。 分角色表演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 题:《 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 Flash 画面、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唱) “56 个民族, 56 枝花, 56 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 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 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 让我们再来 感受一下。 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 (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 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 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 你还知道哪些呢。 (个别交流) 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 „„。 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 (声音尖高 „„ )。 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 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 (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 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 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四、听全曲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 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五、小结 课件出示 “ 笛子 ” :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 (学生听赏) 下课。 教学反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段时,应根据音乐的情绪进行划分,比如:欢 快热烈的情绪用你喜欢的颜色画一个图形来表示,抒情的情绪用另一种颜色来表现,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分出段来。 第二课时 课 题: 《少先队植树造林歌》 教学目标: 以活泼、欢快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种树时的愉快心情,及盼 望小树成材的愿望。 体会连音线在歌曲中的作用。 用律动的方式进行表演。 重点难点: 让学生感受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应该保护的家园,植树造林势在必行。 学生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教学方法: 学唱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苗岭的早晨》 复习听赏一遍。 再以网上画面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记忆。 二、导入新课: 美妙的音乐将我们带到了山清水秀的苗家山寨,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该是多么幸福,具统计从 1970 年到 2020 年,由于地球上的森林覆盖 率下降了 12%,由此生物多样化下降了 1/3,淡水资源减少了 55%,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此严重,我们怎么办。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植树歌的出现) 三、学唱歌曲: 听录音《少先队植树造林歌》,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师带着学生拍手、踏脚 教师范唱,边唱边拍节拍,学生跟着做,心里默唱。 听歌曲录音,学生自己拍节拍,小声跟唱。 听老师弹琴,学生拍节拍小声唱歌。 歌谱学唱,注意歌曲中的连线。 学习歌词,学生分组学唱并练习。 四、创编歌曲的律动: 第 2 小节拉手原地点踏步。 第 4 小节双手上举摆动。 第 6 小节一人蹲一人站立。 第 8 小节拉手双人转圈。 教学反思: 在创编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边律动,一边演唱歌曲,从而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并使课堂气愤更加活跃。 第三课时 课 题: 《不得了》 教学目标: 看图了解故事情景。 用沮丧、无可奈何的心情演唱歌曲《不得了》,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 重点难点: 如何来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Flash 画面、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平时我们都喜欢唱欢快 、活泼的歌曲,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学一首用沮丧、无可奈何的心情来演唱歌曲《不得了》。 (直接导入) 二、歌曲教学 我们来听一遍歌曲,大家注意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请大家打开书谁能朗读一下歌词,大家感觉一下歌词中的哪些字表现了歌曲的情绪。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字叫衬字,。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全册教案66页
相关推荐
做写字小老师,找一找哪些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 各自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设置悬念,引导质疑 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自主阅读,感悟交流 出示阅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 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 三、引导探究,理解课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然后理解“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
__________这几个词中我知道了燕子的外形特点,这是一只 ___________的燕子。 2.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燕子飞行时动作轻、快的词句。 用“ ”画出燕子休息时的情景。 读一读,品一品,最后两个比喻句文中“五线谱”指的是( ),“音符”指的是( ),可以推断,作者把( )当“谱纸”,把( )当“小节线 ”。 面 对 春 天 的 美 景 , 可 爱 的 小 燕 子
健康的消费的方法 有哪些。 • 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到绿色消 费。 三、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材料一:前几年, “打包 ”现象不太常见,把吃剩的饭菜带回家有点儿让人不好意思,显得太小气。 如今, “打包 ”的风气越来越流行。 据调查,有 70%以上的人表示愿意 “打 包 ”。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的乘除观:任何一个小数乘以 十三亿就是一个大数;任何一个大数除以十三亿就是一个小数。
过阅读教材进行质疑,通过练习中判断题的解答,让学生学 会用比较的方法排除干扰,巩固成果。 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力求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法和能力,为此本节课在这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一)、周长的含义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 我是这样安排的: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三角形:
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 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 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 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 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 (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
仪画线段。 问: 1分米可以从刻度 0画到刻度 10,还可以几开始画。 如果从 2开始呢。 从 3 呢。 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 1 分米的长度。 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 1分米的长度,剪下 1分米,再量一量,看 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 1分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