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科学八上地球结构与运动ppt相关课件内容摘要:

以下部分称为内核 , 由于 S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 , 所以外核应该是液态的。 • 外核的密度由地幔的底部的 - g/cm3,急剧跳跃到 g/cm3, 然后逐渐增加到 g/cm3, 推测地球外核由氧化铁组成 , 在巨大的压力下它不仅是熔体 , 而且相变为密度更大的金属相。 • 内核物质的密度最大 , 大约是 - 13g/cm3,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 也可能有其它元素存在。 岩石圈和软流圈 •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过程中 , 地质学家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 在大约 200km深度的位置上有一个 S波的低速层 ,科学家们因此推测该层物质的塑性程度较高 , 在动力的作用下可以发生缓慢的流动 ,并称之为 软流圈。 在软流圈之上的地壳和上地幔的坚硬部分则称之为 岩石圈。 地球的物理性质 • 压力和重力加速度 • 地磁 磁偏角 磁倾角 电磁效应 • 地热 热流单位 : cal/ 地温梯度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球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 构成地球物质最主要的 4种元素是: O、 Fe、 Mg、 Si, 大约占地球物质总量的 90%以上 , 其它元素不足 10%。 构成地壳物质的主要元素是 O和 Si, 约占 72%, 二者主要以硅酸盐矿物的形式出现 , 约占地壳物质成分的 98%。 地壳中还存在一些碳酸盐岩 , 如果将碳酸盐岩中的 CO2还原出来 , 大气中 CO2的浓度将增加 10万倍。 由于地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 , 各圈层的物质组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分布情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 了解地壳中各种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情况 , 特别是元素的平均含量及各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 对阐明元素的富集 、 扩散 、 迁移规律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地球物质的赋存形式 • 地壳中的元素在极少情况下是以单质的存在的 ( 如金 、金刚石等 ) , 绝大多数情况是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的。 这些化合物的形成除了受元素本身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所决定外 , 还受到外界的物理化学条件所控制。 不管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 它们都是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在地壳中存在的 , 并构成的主体 — 岩石。 另有极少数的微量元素 , 由于它们丰度很低 , 很难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 , 这类元素常以类质同象的形式或胶体吸附的形式存在于其它矿物中。 地壳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