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鲁人版语文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内容摘要:

”,又 “千呼万唤 ”,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 诗中用了 “寻 ”“问 ”“移 ”“邀 ”“添 ”“回 ”“开宴 ”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 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 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 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 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 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 “犹抱琵琶半遮面 ”。 从 “转轴拨弦三两声 ”起以下 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 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 14 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 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反复诵读这 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 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 “情 ”字来描绘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 “情 ”字, “弦弦 ”“声声 ”“似诉 ”“说尽 ”,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 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低眉信手续续弹 ”, “轻拢慢捻抹复挑 ”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 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 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 比喻 琵 琶 声 明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强音收束 暗喻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轻脆圆润 宛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停滞 突然爆发 激越雄壮 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 ——逐渐沉咽 ——间歇停顿 ——雄壮激越 ——强音收束。 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 用 “东船西舫悄无言 ”的寂静无声,反衬 “有声 ”的音乐效果,可谓 “此时无声 胜有声 ”了。 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 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 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 ① 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 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