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北师大版语文九上第4课琵琶行word导学案内容摘要:

”表现了乐声的。 ,请谈一谈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其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4.“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 5.“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诗人将月夜送别的情景写得十分凄美。 请扩展这两句诗 ,根据语境 ,构造合理的情景。 (不少于 50 字 ) ,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 “浸月亭 ”来历的文字。 要求 :不遗漏要点 ,不超过 80 字。 九江 ,古称江州。 这里有著名的 “周瑜点将台 ”的故址 ,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 ,名字叫作 “浸月亭 ”。 为什么这座亭子叫 “浸月亭 ”呢 ?据说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 ,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 ,赋几首诗 ,与朋友见面。 这期间 ,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 ,诗中有 “别时茫茫江浸月 ”一句 ,从此 ,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 “浸月亭 ”了。 参 考 答 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基础知识梳理 1.① b236。 ② xǐ ③ d237。 ④ y226。 ⑤ mǐn ⑥ ɡǔ ⑦ ti225。 n ⑧ zh227。 ⑨ di224。 n ⑩ xi225。 n xiāo ch225。 nɡ ōu yā yāo zhāo zhā pǔ h225。 qiǎo fǎnɡ niǎn b226。 nɡ 2.① 名词 ,话 /名词 ,字 /名词 ,(说话的 )声音 /动词 ,说 ② 动词 ,吩咐 ,命令 /动词 ,命名 ,题名 ③ 数词 ,几 /名词 ,数量 ④ 副词 ,暂时 /副词 ,一下子 ,忽然 ⑤ 动词 ,拨动 /名词 ,拨子 ,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 3.① 古义 :指第二年。 今义 :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② 古义 :因此作 ,是连词 “因 ”和动词 “为 ”构成的两个词。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 古义 :指神态、脸色、姿容。 今义 :指色彩。 ④ 古义 :指冲出来。 今义 :指鼓出来。 优秀 ,不凡。 ⑤ 古义 :指整理。 今义 :指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思维探究与创新。 这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围绕它 ,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 ,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三次演奏中 ,第一次是暗写、略写。 琵琶女没有出场 ,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演奏什么曲子也不知道 ,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 理由有二 :一是琵琶女在这 “绕船月明江水寒 ”之际 ,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 “惨将别 ”中主、客的心 ,加重了离愁 ,以致 “主人忘归客不发 ”。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 ,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 ,都是烘托它的。 第二次是明写、详写。 琵琶女出场 ,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这是诗的主体部分。 先叙事引出人物 ,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 ,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 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 ,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 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 ,原来他俩 “同是天涯沦落人 ”。 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 “沦落 ”,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 ,而关于 “沦落 ”的原因 ,则仅以 “辞帝京 ”“谪居卧病 ”二语轻轻带过。 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 第三次仍是明写 ,但写得简略 ,只说调子悲凄 ,与《霓裳》《六幺》不同 ,之后从侧面写听 众 “掩泣 ”,更以 “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结 ,这是用音乐形象和艺术效果补足 “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句的内涵 ,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1)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 “急雨 ”“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到急促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