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对外开放课件1内容摘要:
结果:到 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 沿江开放 龙头: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进入 90年代 , 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 , 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 4月 18日 , 李鹏同志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 、 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 目的 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地理优势 交通优势 人才和产业优势 浦东创下了许多 “ 全国第一 ” : “中华第一楼 ” 金茂大厦 “中国第一塔 ” 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条 磁悬浮铁路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 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唯一一个以 “ 金融贸易 ” 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全国第一家 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 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 “ 110”电话报警系统 第一台 “ 999”市民救助电话 …… 闽东南地区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 浦东 第五步:开放内地 —— 开放内地和边境城市。 第一步:拉开序幕 —— 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第二步:开放经济特区 ——1980年正式确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第三步:开放沿海城市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 14个沿海城市。 第四步:开放沿海地区 ——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勃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区。 1988年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 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海南 秦皇岛 天津。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对外开放课件1
相关推荐
( 2)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受外辱; ( 3)“一国两制”是解决国家统一的正确道路等。 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自学指导: (1)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政策是么。 ( 2) 两岸为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做出了什么努力。 ( 1)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 “海基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 “海协会 ”) ( 2) 九二共识 :
洗雪了港澳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屈辱;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 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 4) 谈谈对港澳回归的感受(开放题) 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史; 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受外辱; “一国两制”是解决国家统一的正确道路等等。 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自学指导: 阅读课文P 79页,回答问题 (1)两岸为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做出了 什么努力。 ( 2) 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政策是么。 (
1000—3000千米 )、远程导弹 (3000—8000千米 )和洲际导弹 (8000千米以上 )。 此外还有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之分。 战略导弹部队成立( 1966年 7月 1日) 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三、科技强军 :改革开放后 ,人民解放军走上中国特色 精兴之路。
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 (3)近代以来 ,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 ,建立了休戚不共的亲密关系。 【问题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国家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不进步 ? 探究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生产发展。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3)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形成了什么特点 ?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 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1984年 ) 2. 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 (1985年 )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 观察思考 闽南三角区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我国为什么将这三个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区 ?至此对外开放的格局又有何新的变化 ?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 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1984年 ) 2.
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 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我认为,这种模式有必要在全国推行。 1984年国庆 35周年庆典,农民游行队伍的彩车上打出 “ 联产承包好 ” 改革在 农村 获得成功后, 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 城市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 国有企业的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 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