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对外开放课件2内容摘要:
形成了什么特点 ?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 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1984年 ) 2. 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 (1985年 )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 观察思考 闽南三角区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我国为什么将这三个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区 ?至此对外开放的格局又有何新的变化 ?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 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1984年 ) 2. 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 (1985年 ) 3.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进入 90年代 ) 上海浦东新区一角 进入 90年代 ,以 上海浦东 开发开放为龙头 ,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开放逐渐向内地推进。 根据刚才所学知。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对外开放课件2
相关推荐
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 (3)近代以来 ,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 ,建立了休戚不共的亲密关系。 【问题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国家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不进步 ? 探究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生产发展。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3)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结果:到 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 沿江开放 龙头: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进入 90年代 , 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 , 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 4月 18日 , 李鹏同志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 、
( 2)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受外辱; ( 3)“一国两制”是解决国家统一的正确道路等。 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自学指导: (1)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政策是么。 ( 2) 两岸为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做出了什么努力。 ( 1)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 “海基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 “海协会 ”) ( 2) 九二共识 :
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 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我认为,这种模式有必要在全国推行。 1984年国庆 35周年庆典,农民游行队伍的彩车上打出 “ 联产承包好 ” 改革在 农村 获得成功后, 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 城市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 国有企业的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 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说小岗村居民的创举。 包产到户 包干到组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1982年产粮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面对小岗村自发改革的成功,中央的态度如何。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共中央肯定了农业生产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由农户家庭长期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其收成在完成上交给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剩余的归农户所有(即自主生产、自负盈亏)。
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 材料二:改革后一年,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人均收入从 22元增加到 400元,生活有了改善。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1950年 土地改革 1953年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 人民公社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想一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