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语文七下唐诗四首ppt课件内容摘要:

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杜甫 《 望岳 》 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 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在此,我们也不妨拿李白的 《 游泰山 》 组诗来做比较。 组诗共六首, 480字,可谓多矣,其中也不乏佳句,但意境则稍逊一筹,原因是李白用寻仙访道的眼光看泰山,把泰山写成了一个远离人间的仙界,举例如下: “玉女四五人,飘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其一)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其二)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其三)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其四)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其五)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其六) 李白长于想像,但这组诗给人的印象是泰山处处都有仙人在,反倒有损泰山的现实风貌。 前人曾谓 《 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