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髓经原文及解释内容摘要:
洗髓经原文及解释 洗髓经原文及解释洗髓经的由来相传中国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从印度经由海路东度来中土,在广州上岸,北上游历中国各地,最后落脚于今日的河南嵩山少林寺。 达摩祖师在中国看到僧人长年静坐,多静少动,身体因此欠缺平衡而不健康,于是于少林寺教导僧人健身的功夫以平衡其身心发展。 后来达摩祖师示寂并葬于少室山附近的熊耳山,因为传言有人看到祖师,后人好奇的开棺察看,发现祖师遗骨已经消失,只留下一只鞋子于棺内。 接着僧人在祖师的遗物中发现一个胶封的铁箱,里面有两部以梵文著作的经书,这两部书就是闻名的易筋经与洗髓经。 由于当时僧人无法理解梵文,其中一名僧人心想祖师留下来的著作必定不是等闲功夫,于是便带着这两本经出外行脚云游,希望能遇到能人加以翻译。 几十年后这僧人在四川峨嵋山碰到有名的印度译师般剌密谛,便将这两本书委托其翻译成中文。 后代对这段不可考据的故事始终抱持着怀疑的态度,所以历代以来时常有人怀疑这两部经文的真实性与传承,不过少林寺后来成为中国武学之鼻祖却是不争的事实,练武的人都听过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话,所以易筋经与洗髓经始终受到练武人士的敬重,后人甚至依附易筋经含意或名称而创出许多功法来,笔者所知道的以易筋经为名的功夫就有四种之多。 比较这两本经可以发现,易筋经讲的是身体的锻炼,利用按摩、导引、冥想(采日月精华)等方法以让身体内外转变的坚固不摧。 而洗髓经的内容比起易筋经可以说是大大的不同,仔细的读下来可以发现跟武功实在谈不上多大的关系,反而更像是一本禅经,里面探讨许多修行的观念与”心”的调养等等,与易筋经相比,洗髓经可以说是一本修练的心法,易筋经则比较着重于身体的锻炼。 不管这两本经是否为达摩祖师所传,经文内容事实上是非常有价值的,也真的有人把易筋经的功夫练成。 尤其是洗髓经,不但蕴藏中国禅宗的精神,也包含了印度古代佛教、瑜珈修练的宗旨,可以说贯通中国与印度的思想哲学,提供修行人一个很好的基础概念,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推荐本经给所有爱好探究生命奥秘的朋友们,也建议读者同时参考中国的老子、庄子、六祖坛经与印度的帕坦加利瑜珈经,如此更能了解本经的背景与意义。 这里我除了以白话解释本经,协助现代华人阅读古文之外,同时也在里面分享了一些我个人的经验与所知道的东西,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总义本篇目的是要交代全经的精神主旨。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 看过佛经的朋友都知道,佛经前头必定有如是我闻这一句。 事实上,这是佛在世时,吩咐阿难尊者将来阐述佛经时的必须说明。 除了如是我闻之外,佛还吩咐必须阿难交代” 在哪里说” 、 ”旁听众有谁”等等信息,这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其它的交代,加上后面参杂一些似乎是中国道家医学的名词与观念,所以这样的经文是为佛说。 为祖师说。 一般人容易感到困惑。 不管如何,洗髓经的内涵对身心修练非常有帮助,所以就算不是为佛所传,也十分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 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 这里首先强调要练完易筋经的功夫后再练洗髓经。 依据笔者的经验,一般不善于运动的人对身体的反应或控制力十分”麻痹” ,以身心修练的角度来说,等于心也有大部分未被开发,因此要先练易筋经再练洗髓经是很有道理的。 等于是先把身体活络一番,等身体反应好一点、灵活一点,甚至健康一点,同时也影响了”心” 更为活跃,然后来看洗髓经自然更有感受。 后两句的意思初看之下好像是希望练洗髓经的人在晚上练,不必妨碍白天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静夜钟” 一词,钟不敲不响、一鸣惊人,庞大静止的钟显然蕴藏着惊人的能量,动静之间关系十分奥妙。 在静夜里敲钟,象征着” 静中有动 ”,意思是说,一般人认为修行必须透过许多外在的行为,这里认为更重要的是” 心” 的修练,真正的修行人就像夜里的钟一样,外表安静稳重,其实内心含藏着秘密的修练,一有动作,肯定像夜里的钟声一样惊醒世人。 最重要的是修行人要不透声色,不要刻意的改变日常的行为,真正的修行是不会妨碍你原先的生活的。 后面的经文陆续会提到一些现代人难以配合的作息与观念,读者不必望难而生退心,这本经本来就是为了专业的修行人而设计的,现代人因为物欲重而需要花费大部分的时间精力于赚钱一事,自然不能按照本经所说实行。 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只要观念到了心里,能做的先做,不能做的放在心里期望自己将来能做到。 十年二十年下来,还是可以看到功效,到时候与同年龄朋友相比,便可以知道好处了。 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 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 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 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 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 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 这里是说,白天可以照常为三餐生活打拼,吃喝拉撒一切如常。 到了晚上,要看书、要读经都照旧。 等到功课做完,到了要睡觉时,看看身边人的酣睡,你会发现,睡这个东西真是非常大的昏沈,人一睡着,不要说生死都不管了,连对你的情爱,对自己的理想、学习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实在是很没有用。 真心想修练的朋友要明白一个重点,佛门功夫,时常强调要去除贪欲、嗔忿、睡眠、掉悔、疑”等五种覆盖,而且认为这五种障碍大多是来自我们的习性,尤其是睡眠,这个一般人视之为重大的生活享受的东西,世上唯有佛家认为它是一个必须去除的坏习惯,所以这一段话便是在解释这个观念。 懂这个道理的人,便知道要少睡,而且把握这时间来锻炼自己。 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 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 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看到身边人酣睡的同时,一边摸摸自己身体。 又是一天过去了,生命又少了一天,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就好比水里的鱼,看到水一日日的减少,知道自己死期一日日的来临,但是不知道如何自救。 自己的福德不足,智慧不够,又要等何时才能改进呢。 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 四恩指的是父母恩 、 众生恩 、 国恩 、 师长恩 ,这四种恩惠是让我们到现在能安安稳稳活着的原因。 懂得报恩的人,便能创造和谐与进步的未来。 不懂得报恩的人,便是许自己一个混乱与懵懂无知的人生。 四缘是因缘 、 二等无间缘 、 所缘缘 、 增上缘 ,简单来说,这四种缘便是让我们流连缠斗于世间麻烦、苦难、爱欲等等而不能自在的原因。 不能离开这四种缘,就还要继续汲汲营营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忙忙碌碌于付贷款利息,刷卡追求名牌,直到死亡来临。 四智是大圆镜智 、 平等性智 、 成所做智 、 妙观察智。 凡夫眼耳鼻舌身意种种功能,都是拿来看电视、听音乐、吃美食、闻香味而损耗,同样的功能,佛菩萨拿来运用,便是一切圆满净乐,所做皆成。 你看那大企业家,可以赚大钱,成就大事业,他的身体功能也与我们无异,为何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 所以要为这四种智慧不出现在我身上而感到惭愧,要为自己加油了。 三生是过去生 、 现在生 、 未来生。 凡夫受时间观念限制,把所有事用时间来切的碎碎的,以效率为名来安慰自己,事实上反而是没有效率。 成功者不在意时间,眼里看的是成功,把这三生观念合而为一,便是一心一意的要达成目标。 如果心中受了时间的限制,便要连带的被错误的效率观念给骗了,那么本来可以顺利达成的目标,反而零零碎碎,一点一点的进行,凭空跑出各种问题来障碍了。 默观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趣,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 如何知见离,得了涅盘意?仔细看这个世界,所有的生命不外乎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四生” ,或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等” 三有”,或是我们人具备的眼耳鼻舌身意六项功能以及运用起来得到的六种效果,互相运用之间,都脱离不了色、受、想、行、识的作用范围(想要真的了解这些名词意义,请自行参考佛教大乘广五蕴论一书) ,最后还是要落入死生轮回,都有机会成为畜生、恶鬼、落入地狱。 比较好的,轮回生为天人或成为阿修罗(这六种加起来叫做六道轮回 )。 如果不知道这凡圣二谛的意义,不知道如何会沦为凡(六道皆属于凡) 、如何可成为圣(离虚妄、入真实,于六道轮回得自在谓之圣)。 没有时时刻刻具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行为。 那么,所学所见的就不能算是真功夫,就不能避免做傻事、错误判断、浪费光阴、白做工、迷迷糊糊等等行为。 这样怎么知道如何善运用心意识。 如何用对功夫。 如何得到真正的解脱。 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 蜗角大千界,蟭眼纳须弥。 这里是大约讲一下”见道 ”的境界。 这种”见道”并不是一般感官功能的”见” ,也不是凡夫意识能够去思议、想象的。 如果修行人能突破眼耳见闻的限制看到事物的本体性,那种”不可思议 ”的程度好比能从蜗牛角里看到花花大千世界、从一小虫眼里塞进整个须弥山(银河系)是一样的。 虽然凡夫看起来像是夸张、吹牛,那是因为凡夫用凡眼、下等智慧硬着去了解才会有此想法。 举例来说,以我们微小的智慧,怎能去发现什么是量子物理、什么是奈米科技。 这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唯有智能超过我们的人能得知。 又换句话来说,人人也都有机会开发自己的智慧,增进自己的各项能力。 总而言之,这修行的重点,是不要依靠现有微小有限的感官功能与观念来修,要有超越目前见闻觉知的信心与勇气才行的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修行人能够开发加强现有的感官能力,我们叫做特异功能,这是现代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所以这一段给了我们喜欢追求特异功能的朋友一个方向,也就是说,不要执着在现有的五官身体上下功夫,这样才能真正开发出超越现有的感官能力。 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 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 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 一般人醉生梦死,要对他说明这醉梦往往还反被其耻笑。 很少有人能体会这种要脱离生死、不再受苦难牵连的急迫感。 佛家讲慈悲,不是指凡夫的爱心。 就如经文所说,看到众生浑浑噩噩,不知所生。 不知何死。 生死流转不停,不知何时才会停息。 不如善用智慧,运用各种手段来达成帮助他们。 对于已有觉悟的修行人,最快的办法,便是教他一个适合的法门。 所以有此洗髓之法来帮助我们早一点成功。 须矣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 接下来就开始谈如何练功了。 练完易筋经之后,每到夜深人静时,便两眼微闭含住眼光。 关于这眼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本来就会发光,一般眼睛闭起来,大家以为是一片黑暗,但是久习静坐的人便知道,其实会有光彩出现,懂的人不会去关心或执着于这光彩,不懂的人会大惊小怪。 古代中医与道家修炼也有以此眼光的色彩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的方法。 呼吸要细微,不用口,以不发出声音、不对鼻孔产生冲击感为原则。 端坐正直,慢慢的吐故纳新。 ”腹中宽空虚” ,并不是要我们饿着肚子练,而是比喻我们的心念要放开俗杂烦恼,不要留任何事在心里。 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 这里按照字面意思是说,每个月里把握月亮的盈亏、上下弦这四天,以及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天,这些都是修练的重点时间。 然后每天在子、午两个时辰作以静为主的功夫,卯酉两个时辰,做以动为主的练习。 这段虽然短,不过里面的含意很多,也很容易使人困惑,需要好好说明一下。 第一句朔望与两弦 ,在天文学里面的解释是:朔望两弦均以太阳及太阴视黄经为准;凡日月同度为朔,相差半周天为望,相距一直角为弦,月东日西为上弦,日东月西为下弦。 简单来说, ”朔” 指的是每个月最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 ”望 ”是其相对180 度,也就是一个月里面月亮最圆满的那一天。 以月亮绕行地球的圆周来看,每九十度为一分野,如果0度是”朔”,180度是”望 ”,那么中间的90度与270度便是上弦与下弦,一般统称” 两弦”。 所以朔望与两弦可以说是这圆周的四个极角。 由此可知,朔望与两弦主要是在讲月球与地球的互动关系。 第二句讲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是跟中国传统历法、节气有关的名词。 其定义是:春分: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称春分秋分为昼夜分。 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一天中午太阳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终极,古代又称这一天为日北至或长日至。 秋分:秋季九十天的中间,这一天昼夜相等,同春分一样,太阳。洗髓经原文及解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