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北师大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前赤壁赋word导学案内容摘要:
古人常用来作为 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貌美的女子。 (3)① 任 , 动词 放开 , 动词 没有节制 , 动词 ② 正 , 端正 , 形容词 困难 , 形容词 高 , 形容词 ③ 携同 , 动词 挟制 , 动词 ④ 像 , 动词 到 „„ 去 , 动词 ⑤ 女子出嫁 , 动词 适应 , 动词 往 , 动词 适合 、 依照 , 动词 (4)① 名词用作动词 , 歌咏 ② 名词用作动词 , 攻下 ③ 名词用作动词 , 向东进发 ④ 名词作状语 , 向南 ⑤ 名词作状语 , 向西 , 向东 ⑥ 使动用法 , 使 „„ 起舞 , 使 „„ 哭泣 ⑦意动用法 , 以 „„ 为伴 , 以 „„ 为友 ⑧ 形容词用作动词 , 整理 ⑨ 形容词用作动词 , 显出白色 ⑩ 名词用作动词 , 捕鱼 砍柴 2. (1)取消句子独立性 , 结构助词 的 , 结构助词 它 , 代词 (2)形容词词尾 , 表状态 吗 , 句末语气词 相当于 “ 于 ” , 在 , 介词 (3)从 , 介词 表被动 , 被 , 介词 从 , 介词 3. (1)宾语前置句 (2)状语后置句 (3)被动句 4. (1)苏轼的神色也忧愁起来 , 理好衣服 , 端正地坐着 , 向同伴问道 : “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 (2)只有江上的清风 , 以及山间的明月 , 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 , 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 文本探究 1. “ 客 ” 之所以 “ 悲 ” , 在于触景伤怀 , 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 ,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 , 进而联 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样的 “ 一世之雄 ” 也随着 “ 长江东去 ” 而销声匿迹了。 有为者尚且如此 , 更何况我们这些有志而无为者呢。 羡慕长江永恒 , 哀叹人生短暂 , 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 ,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 , 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 , 实际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 “ 客曰 ” , 由眼前的 “ 江水 ”“ 明月 ” 想到曹操 、 周瑜两个英雄人物 , 是写景 ; 再由他们的 “ 而今安在哉 ” , 揭示了人生短暂之 “ 悲 ” , 是议论 ; 引出曹 、 周两人 , 更见己身之渺小 , 自然生出 “ 哀吾生之须 臾 , 羡长江之无穷 ” 的感慨 , 是抒情。 2. 本段的 “ 悲 ” 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出来。 作者借助夸张 、 想象 , 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 , 化抽象为具体 , 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转折过渡的作用。 3. 本文借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 “ 乐 ” , 再以主客互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 “ 悲 ” , 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 表现出一种洒脱 、 豪迈的气度。 内心深处虽有复杂的思想斗争 , 但终究归于豁达乐观 , 积极进取。 写法探究 (示例 )一朵花 悬崖上 , 夹缝中 , 有一朵小花。 孤零零的 , 没有一个伴。 清风徐来 , 雪白的花 瓣 、 淡黄色的花蕊连着淡绿色的细枝轻轻颤抖 , 像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女在偷偷哭泣。 小花啊 , 你为什么哭泣 , 为什么流泪。 可是思念远方的亲人 , 还是伤心自己惨淡的身世。 不要哭泣 , 不要流泪。 你虽没有牡丹的高贵 , 但你有自己的典雅 ; 你虽没有夜来香浓郁的芬芳 , 但你也有淡淡的清香 ; 你虽没有栽插在花盆里 , 生长在温暖的花房里 , 但你扎根大地 , 吸吮着天地的精华 , 分享着万物的灵气 , 你有着自身的顽强的生命力。 这是一朵朴实无华的孤独的小花。 训练反馈 (分值: 50分 ) 一、基础知识 (12 分 , 每小题 2 分 ) 1. 下列词语中 , 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 一项是 ( ) A. 壬戌. . (r233。 n xū) 举酒 属. 客 (shǔ) 窈窕. . (yǎo tiāo) 旌. 旗蔽空 (jīnɡ) B. 桂 棹. (zh224。 o) 凭. 虚御风 (p237。 nɡ) 嫠. 妇 (l237。 ) 横 槊. 赋诗 (shu242。 ) C. 渺 渺. (mi225。 o) 倚歌而 和. (h232。 ) 扁. 舟 (biān) 用之不 竭. (ji233。 ) D. 枕 藉. (ji232。 ) 酾. 酒临江 (shī) 渔 樵. (jiāo) 山川相 缪. (li225。 o) 2. 下列各组词语中 , 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 溯流而上 弦 外之音 鸟声啁啾 招募 B. 卓尔不群 横槊赋诗 声名狼藉 骈俪 C. 戌守边关 山川相缪 锋芒毕露 愀心 D. 窈窕淑女 欲壑难填 蕉风椰雨 揶揄 3. 下列句子中 , 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我们正在玩耍 , 这时 , 余音袅袅 . . . . , 不绝如缕 . . . . 的上课铃声响了 , 那声音在教室里回响了好久好久。 B. 这个同学别的都好 , 就是生活习惯不好 , 你到教室里看看 , 那张 杯盘狼藉 . . . . 的书桌 ,准是他的。 C. 不要认为水资源是 取之不尽 . . . . , 用之不竭 . . . . 的 , 若你过量开采 , 说不定哪一天 , 它就 给你点颜色瞧瞧。 D. 这时的他已不再是人民公仆 , 他已经穿着囚服 , 正襟危坐 . . . . 在审讯室里 , 成了监狱的一名囚徒。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 , 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舞. 幽壑之潜蛟 ② 泣. 孤舟之嫠妇 ③ 乌鹊 南. 飞 ④ 西. 望夏口 ⑤ 东. 望武昌 ⑥ 不知东方之既 白. ⑦ 顺流而 东. 也 ⑧ 侣. 鱼虾而友麋鹿 ⑨ 侣鱼虾而 友. 麋鹿 A. ①② /③④⑤ /⑥ /⑦ /⑧⑨ B. ①② /③④⑤⑦ /⑥ /⑧⑨ C. ①② /③④⑤ /⑥⑦ /⑧⑨ D. ①②⑧⑨ /③④⑤ /⑥ /⑦ 5. 下列句子中 , 加点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之 ① 哀吾生 之. 须臾② 惟江上 之. 清风 B. 乎 ① 浩浩 乎. 如凭虚御风② 相与枕藉 乎. 舟中 C. 于 ① 月出 于. 东山之上② 此非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 D. 既 ① 不知东方之 既. 白② 肴核 既. 尽 6. 下列各句与 “ 何为其然也 ”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寄蜉蝣于天地 B. 客有吹洞箫者 C. 君 欲何往 D. 纵一苇之所如 二、文本阅读 (11 分 ) 阅读《赤壁赋》中选段,完成 7~ 10 题。 苏子愀 然. ,正襟 危. 坐而问客曰: “ 何为其 然. 也。 ” 客曰: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 方. 其破荆州, 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 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20xx北师大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前赤壁赋word导学案
相关推荐
探究 ,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 ,这样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 ,同时又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3 段写景 ,先点明时间 —— 深秋季节 ,骤雨初歇 ,山峦景物全都笼罩在一片暮霭之中。 从楼上向下俯瞰 ,绣闼、雕甍、山原、川泽 ,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再衬以水面上传来的声声渔歌 ,以及空中飞过的大雁的啼叫 ,有声有色 ,亦动亦静 ,引人入胜。 其中
海湖中 )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 (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 (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 ),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四.作品风格 —— 沉郁顿挫 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一般认为,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就是指情感的深厚
下怀。 孙老者宣称自己“就是为会他才来的。 ”于是王三胜和孙老者一 齐前往沙子龙的家求救。 这一部分写得一小波三折,处处渲染了未出场的沙子龙的武功与威名,更激起了读者一睹沙子龙风彩的强烈愿望。 另一部分内容是在沙子龙家里,“神枪沙”拒绝了孙老者提出的比武要求和传授“断魂枪”的请求,经过前一部分厚厚的铺垫,在火爆的氛围中沙子龙出场了,然而与读者热烈的期望大相径庭。 沙子龙先是“打了一个不长的哈欠”
去世,家道中落,就迁出城外务农,因孩子无人照料就接了岳母同住,帮忙照料孩子,这便是刘姥姥与贾府很牵强的一点关系。 刘姥姥为什么要进荣国府。 生活贫困、衣食无着,而荣国府里的人却过着衣食无忧、奢靡无度的生活,封建社会地主与农 民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这里就借着刘姥姥的眼睛展现在了众人的面前,也使我们队封建社会的人剥削人的罪恶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第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刘姥姥性格怎么样。 第二段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 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
女人回家的路上说“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结果 ______。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______。 10.最后一段补叙,要或不要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激疑质疑。 1.本文的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你能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吗。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妇女的群体,作者并未描写她们的外貌,但读后使人觉得她们的形象鲜明,性格典型。 这是为什么。 (三)精读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