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二第9课宋词二首内容摘要: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 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 能被韩。 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 .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 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 分两层。 千古江山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斜阳草树 …… 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 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 同学朗读上片。 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 第一层: 元嘉草草 句。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 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仓皇北顾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北顾涕交流 的诗句。 ②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 第二层。 四十三年, …… 一片神鸦社鼓。 是第二层。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 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调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 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