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内容摘要:

入插叙李陵劝降一事。 读这几个句子,需要知道一点李陵的历史。 李陵不同于卫律,他长于骑射,谦让下士,有其祖父李广遗风,以五千步卒深入匈奴,杀败单于所将三万骑兵,单于又召八万骑兵包围了李陵的军队。 正当李陵率军且战且退即可回归汉境之际,军中出了叛 徒,投降匈奴并道出军中窘况,致使李陵矢尽粮绝,突围中被俘,不得已而降。 后来汉武帝派公孙敖领兵入匈奴,迎还李陵,但公孙敖无功而还,反而将降将李绪教匈奴兵法一事栽诬到李陵身上,致使汉武帝盛怒之下将李陵全家处斩。 李陵与苏武在汉时俱为侍中,相处素厚。 苏武威武不屈,而他屈膝变节,相形之下,自然赧颜,因此羞于相见。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置办酒宴,安排歌舞。 ) [李陵受单于指使,“置酒设乐”与苏武相见。 李陵以老同事、老朋友的身份,以叙旧的方式,与苏武推诚布公,推心置腹, 恳切交谈,企图从感情上打动和软化苏武,因此,李陵的劝降与卫律不同,他的劝降之词,具有极大的煽动性和迷惑性,而苏武不为所动,也就从更高的层次表现了苏武矢志不渝、坚不可摧的伟大爱国情操。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①足下②,虚心欲相待。 (李陵趁机对苏武说: “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您,愿意谦诚待你。 ① 说: shu236。 ,劝说、游说。 ② 足下:您。 对对方的敬辞。 )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②所见③乎。 (你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使自己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 有所表现呢。 ① 亡:通 “无 ”。 ② 安:何。 ③见:通 “现 ”。 ) 前长君 ① 为奉车 ② ,从至雍 ③ 棫阳宫 ④ ,扶辇 ⑤ 下除 ⑥ ,触柱折辕 ⑦ ,劾 ⑧大不敬 ⑨ ,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地的 棫 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 ① 长君:称别人的长兄,此指苏武大哥苏嘉。 长, zhǎnɡ。 ② 奉车:官名,即 “奉车都尉 ”,皇帝出巡时,负责车马的侍从官。 ③ 雍:汉代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 ④ 棫阳宫:秦时所建宫殿,在雍的东北 ,在今陕西扶凤东 北。 棫 , y249。 ⑤ 辇:niǎn,皇帝的坐车。 ⑥除:宫殿的台阶。 ⑦辕: yu225。 n,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⑧劾: h227。 ,弹劾,汉时称判罪为劾。 ⑨ 大不敬:罪名,对皇帝犯 “大不敬 ”的罪,为一种不可赦免的死罪。 )孺卿①从祠②河东③后土④,宦骑⑤与黄门驸马⑥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后土,骑着马的宦官与黄门驸马争抢船只,把黄门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 淹死了。 ① 孺卿:苏武弟苏贤的字。 ② 祠:祀,祭祀。 ③ 河东:郡名,在今山西夏县北。 ④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地神。 汉武帝曾去河东祭祀地神。 ⑤ 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 宦官。 ⑥ 黄门驸马:又称 “驸马都尉 ”,汉朝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与骑都尉、奉车都尉合称 “三都尉 ”。 曹魏后期,何晏娶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随后郭预娶司马懿女儿堂山公主也被封为驸马都尉,从此 “驸马 ”成为皇帝女婿的专用称号而不再是官职,以后历代沿用。 ) 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 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恐惧害怕而服毒自杀。 ) 来时太夫人 ① 已不幸 ② ,陵送葬至阳陵 ③。 (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 ① 太夫人:汉时称列侯之母,此指苏武的母亲。 太,对上辈的尊称。 ② 不 幸:死的委婉说法。 ③ 阳陵:汉时有阳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 )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①矣。 (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 ① 更嫁:改嫁。 更: ɡēnɡ。 )独有女弟①二人,两女一男②,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家中只有两个妹妹,还有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 ① 女弟:妹妹。 ② 两女一男:指苏武的三个孩子。 )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人生像早晨的露水,在生之年很短,一下子就消失了,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 )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①。 (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 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 ① 保宫:本名 “居室 ”,太初元年更名 “保宫 ”,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之处。 有人说,李陵母系保宫不是因为犯罪,而是因为李陵带兵出征,系保宫以作人质。 )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 ) 且陛下春秋高①,法令亡常②,大臣亡罪夷灭③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① 春秋高:年老。 春秋,指年龄。 ② 亡常:无常,没有定准。 ③ 夷灭:消灭。 这里指全家杀尽。 )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 (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 [李陵的说辞涉及的内容很多,先晓之以利害,他替单于传话,表达单于对苏武“虚心欲相待”的诚意,指出苏武不可能再回到汉朝,唯有投降一条路。 继而明之以理,诉说苏武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言下之意是汉武帝刻薄寡恩,你苏家已经为国尽忠,对得起皇上,但是皇上对不起你苏家,你现在投降,无愧于国,而且你已经家破人亡,没有牵挂,又何必执着一念呢。 接着兴之以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悲叹人生短暂,宣扬及时行乐。 继则动之以情,掏出肺腑之言,讲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 言下之意是,时间久了,负罪感便会被时间冲冼干净,妄图现身说法,打消苏武的顾虑。 最后,析之以势,指出“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说,你苏武即使能够回去,也是存亡未卜,生死难料。 既然如此,“子卿尚复谁为乎。 ”你还为谁尽忠呢。 李陵的这一席话,表面看句句有理,字字归真,方方面面,论述周详,情真意切,娓娓动听,极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 纵便铁石之人,也难免不泪下霑襟,为之所动。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 ① ,皆为陛下所成就 ② ,位列将 ③ ,爵通侯 ④ ,兄弟亲近 ⑤ ,常愿肝脑涂地 ⑥。 (苏武说: “我苏武父子无功无德 ,都受到皇帝亲自栽培,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 ① 亡功德:没有功德。 亡, w,通无。 德,指施于民的德惠。 ② 成就:栽培、提拔。 ③ 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 苏武父亲苏建伐匈奴有功,封为 “游击将军 ”“右将军 ”。 ④ 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 汉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 苏武父苏建曾封为平陵侯。 ⑤ 兄弟亲近:苏武的大哥苏嘉做过奉车都尉,弟苏贤做过骑都尉,苏武出使前也是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 ⑥ 肝脑涂地:本是形容死亡惨状,这里喻以身许国。 ) 今得 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①,诚甘乐之。 (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的确心甘乐意这样做。 ① 斧钺汤镬:此泛指酷刑。 斧钺,古时军法用以杀犯人的斧子。 钺, yu226。 ,大斧。 汤镬,指把人投入开水锅煮死。 汤,沸水。 镬, hu238。 ,大锅。 )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 ” (大臣服事君王,就像儿子服事父亲,儿子 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 [尽管李陵口若悬河,舌似利剑,苏武仍然不为所动,他的回答非常简捷。 苏武避开具体问题,告之以儒家君臣大义,表达忠臣死节 之志。 由此可见,苏武是儒家学说熏陶出来的民族英雄。 如果我们撇开当时的历史局限,屏弃其中狭隘的君臣之义,苏武的这段话仍然蕴含有光辉的思想内涵。 它启示我们,一、爱国是具体的,一个人只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里,因而爱国也只能是具体的国家,当时的汉朝和汉武帝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所以,爱国就不能离开汉朝和武帝。 二、爱国更是无条件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一个真正的爱国志士,心中唯以国家为念,不由个人的恩怨利害得失所左右。 而这正是苏武和李陵境界霄壤之别的原因所在,李陵说千道万,不管多么有理,都是从个人恩怨考虑,而苏武 “无所恨”三字,正是心中唯有国家,而没有个人任何私怨的表现。 对于这一点,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有一精辟评判:“李陵以五千步卒当匈奴八万骑,可谓不世出之将才矣。 苏武北海牧羊,事若平易„„以事论,则海上牧羊与两军抗衡难易不能相比。 以人论,则李陵之与苏武,一相比确见其为两人。 ” ] ( 8)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 ”壹: yī,一定。 )武曰:“自分①已死久矣。 王②必欲降武,请毕③今日之驩④,效⑤死于前。 ” (苏武说: “我料想自己早就是应该死 去的人了。 大王你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① 分: f226。 n,料想,料定。 ② 王:指李陵。 李陵投降匈奴后,被单于封为右校王。 ③ 毕:尽。 ④驩 :通 “欢 ”。 ⑤ 效:献出。 )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①。 ” (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 “啊,义士。 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 ”① 上通于天:意思是罪恶滔天,指罪行严重,无以复加。 ) 因泣 ① 下霑 ② 衿 ③ ,与武决 ④ 去。 ( 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① 泣:眼泪。 ② 霑 :同 “沾 ”。 ③ 衿:同 “襟 ”。 ④ 决 :同 “诀 ”,辞别。 )[本段写李陵与苏武诀别,李陵临行仍然想劝苏武屈降,苏武毅然回答:“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在这里,苏武已不再视李陵为友,而视李陵为敌国之“王”,表示他与李陵敌我分明的立场和以死抗争的决心。 而此时,李陵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也终于被唤醒了,他赞叹苏武“义士。 ”深深责备自己“罪上通于天”,自惭形秽,羞愧无比,“泣下霑衿,与武决去”,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但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李陵虽是将门之子,也曾为国浴血奋战,但是无论怎么也摆脱不了“叛徒”的骂名,千 载之下,让人无限惋惜。 ] 第二部分(第 2— 8 段),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对比的方法,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夭志不渝的爱国情操。 本部分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 2— 4段),写苏武在猝起变故时为保持汉使尊严,先欲自杀,后引剑自刺,表现他以身殉职、以死抗争的勇敢精神。 第二层(第 3— 5段),写苏武与卫律的斗争。 卫律软硬兼施,或逼或诱,千方百计,妄想苏武投降,但苏武不为富贵所动 ,不被威武所屈,正气凛然,表现了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 第三层(第 6 段),写匈奴把苏武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但苏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战胜了饥寒与孤独,顽强地活下来,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 第四层(第 8 段),写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是课文最精彩的部分。 ( 9)昭帝①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 匈奴和 汉达成和议。 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 ① 昭帝:武帝少子,名弗陵。 前 87 年至前 74 年在位。 昭帝即位次年,改元始元。 于始元六年,与匈奴达成和议。 )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 ① 自陈道 ②。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