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内容摘要:
动圆锥,观察圆锥的体积由哪些因素决定。 2.问题一: 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是 2厘米,当圆锥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 ________,因变量是 _________。 (2)如果圆锥的高为 h (厘米 ),那么圆锥的体积 V(厘米 3)与 h 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 (3)当高由 1 厘米变化到 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 ________厘米 3变化到 _______厘米 3。 问题二: 如图所示,圆锥的高是 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 ____________,因变量是 _____________。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 r(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 V(厘米 3)与 r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3)当底面半径由 1 厘米变化到 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 ______厘米 3 变化到 ______厘米 3。 活动内容: 在三角形面积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圆锥体积的探索,进一步熟悉用 关系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六环节:课堂练习 活动内容: 1.在地球某地温度 T(℃)与高度 d( m)的关系可以近似的用 15010 dT 来表示。 根据这个关系式,当 d的值分别是 0, 200, 400, 600, 800, 1000时,计算相应的 T值,并用表格表示所得结果。 D 0 200 400 600 800 1000 T 2.如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 x,下底的长是 15,高是 8。 ( 1)梯形面积 y 与上底长 x 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 2)用表格表示当 x 从 10 变到 20 时(每次增加 1), y 的相应值; ( 3)当 x 每增加 1 时, y如何变化。 说说你的理由。 ( 4)当 x = 0时, y 等于什么。 此时它表示的什么。 活动目的: 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七环节: 知识总结 1.本节主要是探索了图形中的变量关系 2.能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 第八环节: 布置作业 小练习 三、 [板书设计 ] 四、 [教学反思 ] 167。 温度的变化 一、 [教学目标 ] 1. 能够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图象上点所表示的意义,会利用图象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教学过程 ] 本节课共设计了情境引入,讲授新知,课堂巩固,课外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 : 1.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象 2. 介绍骆驼的常识并让学生观察骆驼的体温变化图 3. 根据上述 内容回答问题: ( 1)上述问题中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 ( 2)全国各地的气温和骆驼的体温的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 3)通过刚才的录象你还记得哪个地区的气温最高。 哪个地区的气温最低。 哪几个地区的气温依次增加。 骆驼有没有体温相同的时刻。 ( 4)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选用什么方法好呢。 活动目的 :引例 1 的目的让学生去体会气温这个变量和区域这个变量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去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从中也起到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引例 2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易于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活动注意事项 : 此环节作为导入新课不易浪费过多时间,教师以引导为主,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感受到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让简单,枯燥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 活动内容 : 1. 观察幻灯 片上的折线图并回答问题 ( 1)上午 9 时的温度是多少。 12 时呢。 ( 2) 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是在几时达到的。 最低温度呢。 (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 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 5)图中 A点表示的是什么。 B点呢。 (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 1时的温度吗。 说说你的理由。 2. 归纳 前图表示了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它是温度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图象。 图象 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 直观。 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 横轴 )上的点表示 自变量 , 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 纵轴 )上的点表示 因变量。 3. 议一议:再探究沙漠之舟 —— 骆驼 骆驼被称为 “沙漠之舟 ”,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 1)一天中,骆驼的体温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 ( 2)从 16 时到 24 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 (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 在下 降。 ( 4)你能看出第二天 8 时骆驼的体温与第一天 8 时有什么关系吗。 其他时刻呢。 ( 5) A点表示的是什么。 还有几时的温度与 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 ( 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趣事。 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目的 : 1. 通过温度的折线变化图,能够让学生从图象中找到变量并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图象回答相关的问题。 2. 在导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骆驼的常识,利用这个折线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并清楚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内容。 活动的注意事项 : 1. 本环节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讨论,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辅助的作用,让学生们在探究中完成一系列问题 的答案,去 感 受探索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2. 在教学中,不应该把这部分内容简单的处理成根据 图象回答问题,而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问题中的变量,从变量变化的角度去回答问题。 30323436。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推荐
9,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钝角为 . 10, △ ABC 中,三边长为 a, b, c,且 abc,若 b=8, c=3,则 a的取值范围是( ) a8 a11 a11 a10 11,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不能小于( ) 12,在 △ ABC 中, ∠ A=50186。 ,∠ B,∠ C的平分线相交于 0,则∠ BOC的度数为( )
小棒或纸片的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概念: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 成的投影称为 平行投影。 议一议 [] 提出问题: ,同一棵树的影子 长度不同,请将它们按拍 摄的 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说明你的理由。 同一时刻,大树和小树 的影子与它们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与同伴交流。 学生观察、交流。 做一做 某校墙边有甲、乙两根木杆 ] ( 1)某一时刻
明方 法。 教学难点 运用综合法证 明菱形性质和判定。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回顾交流 提问:菱形有哪些性质。 你能证明吗 m] 学生回顾交流,分 析证明。 定理 菱形 的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 直,并且每条对 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二、范 例学习 例 2,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边长为 13cm 的菱形,其 中对角线 BD长
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共有 11 种即( 4, 4),( 3, 5)( 2, 6),( 5, 3),( 6, 2),( 2, 5),( 3, 4),( 1, 6),( 5, 2),( 4, 3),( 6, 1),所以P( B) =3611 .由此可知乙获胜的概率较大,即乙获胜的可能性大 . (二) 摸到红球的概率 创新训练: 1, 用 24 个除颜色外均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的游戏,使得: ( 1)
[生]公平 .因为转盘均匀且红色、白色区域面积相等,所以指针落在红色区域和白色区域出现的可能性相同,也都是 21 .因此,对小丽和小明是公平的 . [生]我还有一个办法: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装两个球:一个白球,一个红球 .这两个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充分搅匀后,任意摸出一球,若摸出红球,则小明去看电影;若摸出 白球,则小丽去看电影 . [师]真棒。 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 [生]公平。
) │ x│ =1,│ y│ =12,则 20 3 3 2()x x y 的值等于 ( ) 4 或 54 B. 34或 54 C. 34 4 15. 已知 5 5 4 4 3 32 , 3 , 4a b c ,则 a、 b、 c的大小关系是 ( ) ca bc ab bc ( 32) 等于 ( ) 4 4 三、解答题 :(共 36分 ) (6分 ) (1) 4 2 2 4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