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内容摘要:

动圆锥,观察圆锥的体积由哪些因素决定。 2.问题一: 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是 2厘米,当圆锥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 ________,因变量是 _________。 (2)如果圆锥的高为 h (厘米 ),那么圆锥的体积 V(厘米 3)与 h 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 (3)当高由 1 厘米变化到 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 ________厘米 3变化到 _______厘米 3。 问题二: 如图所示,圆锥的高是 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 ____________,因变量是 _____________。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 r(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 V(厘米 3)与 r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3)当底面半径由 1 厘米变化到 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 ______厘米 3 变化到 ______厘米 3。 活动内容: 在三角形面积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圆锥体积的探索,进一步熟悉用 关系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六环节:课堂练习 活动内容: 1.在地球某地温度 T(℃)与高度 d( m)的关系可以近似的用 15010 dT  来表示。 根据这个关系式,当 d的值分别是 0, 200, 400, 600, 800, 1000时,计算相应的 T值,并用表格表示所得结果。 D 0 200 400 600 800 1000 T 2.如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 x,下底的长是 15,高是 8。 ( 1)梯形面积 y 与上底长 x 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 2)用表格表示当 x 从 10 变到 20 时(每次增加 1), y 的相应值; ( 3)当 x 每增加 1 时, y如何变化。 说说你的理由。 ( 4)当 x = 0时, y 等于什么。 此时它表示的什么。 活动目的: 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七环节: 知识总结 1.本节主要是探索了图形中的变量关系 2.能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 第八环节: 布置作业 小练习 三、 [板书设计 ] 四、 [教学反思 ] 167。 温度的变化 一、 [教学目标 ] 1. 能够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图象上点所表示的意义,会利用图象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教学过程 ] 本节课共设计了情境引入,讲授新知,课堂巩固,课外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 : 1.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象 2. 介绍骆驼的常识并让学生观察骆驼的体温变化图 3. 根据上述 内容回答问题: ( 1)上述问题中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 ( 2)全国各地的气温和骆驼的体温的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 3)通过刚才的录象你还记得哪个地区的气温最高。 哪个地区的气温最低。 哪几个地区的气温依次增加。 骆驼有没有体温相同的时刻。 ( 4)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选用什么方法好呢。 活动目的 :引例 1 的目的让学生去体会气温这个变量和区域这个变量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去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从中也起到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引例 2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易于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活动注意事项 : 此环节作为导入新课不易浪费过多时间,教师以引导为主,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感受到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让简单,枯燥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 活动内容 : 1. 观察幻灯 片上的折线图并回答问题 ( 1)上午 9 时的温度是多少。 12 时呢。 ( 2) 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是在几时达到的。 最低温度呢。 (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 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 5)图中 A点表示的是什么。 B点呢。 (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 1时的温度吗。 说说你的理由。 2. 归纳 前图表示了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它是温度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图象。 图象 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 直观。 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 横轴 )上的点表示 自变量 , 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 纵轴 )上的点表示 因变量。 3. 议一议:再探究沙漠之舟 —— 骆驼 骆驼被称为 “沙漠之舟 ”,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 1)一天中,骆驼的体温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 ( 2)从 16 时到 24 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 (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 在下 降。 ( 4)你能看出第二天 8 时骆驼的体温与第一天 8 时有什么关系吗。 其他时刻呢。 ( 5) A点表示的是什么。 还有几时的温度与 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 ( 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趣事。 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目的 : 1. 通过温度的折线变化图,能够让学生从图象中找到变量并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图象回答相关的问题。 2. 在导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骆驼的常识,利用这个折线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并清楚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内容。 活动的注意事项 : 1. 本环节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讨论,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辅助的作用,让学生们在探究中完成一系列问题 的答案,去 感 受探索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2. 在教学中,不应该把这部分内容简单的处理成根据 图象回答问题,而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问题中的变量,从变量变化的角度去回答问题。 3032343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