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上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内容摘要:

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 : (认同地点了点头 )我们明白了。 【教研员点评】本课内容较多,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和了解学情后,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表演,虚拟辩论等形式充分体会和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历史及其内存原因,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识深度,非常有利于学生历史观、方法论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 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所属学科 :历史 适于的年级 :初一 一、 教材分析 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是“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编钟”;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 难点是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本课属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方面的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比较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升入初中后,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正处在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好奇心强烈,兴趣也比较浓厚。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有 关万里长城的内容,通过新闻等对长江三峡已有初步的了解。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敲击演奏,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对乐理知识有了一点认识,尤其喜欢流行音乐。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让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 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通过制作都江堰、编钟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提高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通过对本 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为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 要以人为本 , 老师注意听并适 时补充、讲解、引导、鼓励,互相学习。 为体现教学方式的革新,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式是活动法,启发法,谈话法。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课前布置学生分四组查找资料和制作都江堰、编钟等模型 了解今天长江截流的方法以及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了解打击乐器。 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鼓励学生进行竞赛,比比谁的资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热情。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 中国的江河很多,自然条件各异,自古以来洪水一直困扰着人类。 那么,古代人民是如何面对洪水的肆虐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两千多年前四川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来战胜水灾的。 出示标题《第 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学习新课:(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请同学们分组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从第一个内容开始依次进行。 先请第一组推选你们组的代表来介绍。 你们组主要是查找都江堰主体工程方面的内容,有一人主讲,其他人可补充,可拿模型或指图讲。 A、什么叫“堰”—— 挡水低坝。 B、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因为修郡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C、为什么叫都江堰。 名称由来:古代一些灌溉工程,常以渠首修筑的堰来命名。 都江堰这个名称是南宋以后才有的。 堰所在的县名先后 叫导江县、灌洲、灌县, 1988年灌县改建制为市,以堰名为都江堰市。 D、都江堰修建时间、所处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称的由来。 时间:战国时期 (约前 256— 前 251 年,即距今 2200 多年 )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 修建主持人:李冰父子。 E、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第一步,宝瓶口 —— 引水工程;第二 步,分水鱼嘴 —— 分水工程;第三步,飞沙堰 —— 溢流排沙工程。 F、主体工程设计的巧妙。 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调节两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 第二组引言 : 我们组主要查找都江 堰是如何修建的这方面内容。 指图讲,按宝瓶口 —— 分水鱼嘴 —— 飞沙堰来讲。 a、为什么要修宝瓶口,遇到什么 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 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