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内容摘要:
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 中药煎煮方法 页 共 5 页中药的煎煮方法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 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 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 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 ,且易破碎。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 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0 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 2 厘米。 以药材浸透为原则。 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 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 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 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 5,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 2 厘米为宜。 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 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 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 1520中药煎煮方法 页 共 5 页分钟即可。 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 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 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 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 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煮次数与方法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 23 次,最少应煎两次。 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 3 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 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 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 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 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 2 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 2030 分钟,二煎 1020 分钟。 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 0 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 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 3 次为宜,头煎为 4050 分钟,二煎为 2030 分钟,三煎为 0 分钟。 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 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煮榨渣取汁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 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 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 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 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 25。 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毫升,学龄期儿童毫升,婴幼儿毫升为宜。 按一日 2 次服用,,成人每剂 300 毫升日服 2 次,学龄期儿童 200 毫升日服 2 次,婴幼儿 100 毫升日服 2 次为宜。 服用中药,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 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 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份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它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 所以,服用中药一般应将煎煮 2 次或 3 次的中药液体合并,搅拌均匀后分为 2 份或 3 份,分别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发挥药效至最佳程度。 中药煎煮方法 页 共 5 页一般来说,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 23 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 4 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好在饭后 1 小时服,补养药品宜空腹服,易吸收。 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进食稍后再服为好,以助疗效并减轻对胃的刺激。 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润肠的泻药空腹服,易使积滞物泻出。 驱虫药在空腹时服,应在早上空腹服。 能提高杀虫效果,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 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早晨空腹时服,有利于滋补成份的吸收。 药汁冷了,应热一下再服用。 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一般而言,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间服食。 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 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用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气一次性使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不易霉变。 机煎中药,服用比较方便。 一般情况下,机煎中药都是包装在医用塑胶袋中,包装过程也在全封闭无菌状态下进行的。 这种袋装药液抗挤压、不易破损,每包药液可在常温下,能保存 10 天左右,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 服药时,只需将药包放进热水内浸泡约 1020 分钟即可饮用。 微波炉加热后的机煎袋装中药不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可以放心服用。 8. 适当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 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 9. 特殊中药的处理在处方中有些药材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煎,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医师会在处方中注明,药房在配药时会另包并加以说明。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9. 1先煎: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类、化石类药物的质地坚硬,这些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时间内很难煎煮出来,因此要单独先煎。 例如矿物类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石决明等;甲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穿山甲等;骨类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 这些药物必须事先捣碎,加水单独煎煮 1 小时后,再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 另外,还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川乌、附子、草乌等,通过长时间的高温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减少其毒性,久煎后的水解产物才能起到治疗作用,使其应用更为安全。 9. 2后下:花、叶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后下,部分根茎类有效成份煎煮时中药成份对热不稳定,不中药煎煮方法 页 共 5 页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应后下。 如藏红花、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 在其它药煎煮以后,停火前的 510 分钟时再将其纳入,煎沸 510 分钟即可,叫后下。 9. 3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它药一起煎。 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类药物,一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二是有些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时容易上飘在药液表面或沉淀锅底,所以需要包起来煎煮;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绒毛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 四是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山药,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焦化,需包煎;煎煮上述药物时先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内与其它药物同煎,叫包煎。 包煎时药袋尽量松些,以免药物膨胀时空间不足导致无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9. 4另煎:有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三七、羚羊角、虫草、鹿茸等) ,可单独煎煮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 以免在与其它药物的煎煮过程中损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费。 9. 5溶化:又称烊化,是指有些胶质性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或黏性易溶的药物(如饴糖) ,煎煮时容易与其它药物粘结成团块,或造成溶液胶体渗透压提高,不利于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响整个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锅底,容易熬焦且浪费药材,不宜与其它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 9. 6泡服:一些用量少,而且药物中的有效成份易溶出的中药(如番泻叶、胖大海等) ,不须煎煮,直接用开水浸泡后即可服用。 9. 7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某些粉末样的药物(如琥珀粉、朱砂)不。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
相关推荐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第 1 页 共 19 页 作者:(泻火解毒药):叶一枝花)第 2 页 共 19 页 作者: 药: 药:(润肠通便)药:益精补髓药): 药:第 3 页 共 19 页 作者:(温肺化饮药):(逐水消肿药):巴豆.。 利尿药): 清利湿热):玉米须.。 药:温经散寒药):片姜黄。 药:第 4 页 共 19 页 作者: 药:消食化滞药): 药:凉血药):补血止血药):阿胶。
给桑量以 4 龄最大 1 次给桑量的 80%为宜。 6 添食色素 大蚕 5 龄饷食后第 2d 开始添食色素,每张蚕种( 万头计) 整个添食期(一般 5d 左右 ,根据蚕品种与气候环境而定 ) 使用 1 袋色素粉 (100g),按正常的喂叶量,每天添食 2 次拌有色素片叶。 对添食 色素 的要求 国际认可,对人体无害。 给桑 蚕添食后 产茧量不受影响。 经济实惠。 首先用 40℃~
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可实现追溯。 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 适用于 不锈钢管 原材料、产 品生产、储存、包装、交付、运输的整个 生产 过程建立标识系统。 三、职责 ; , 负责产品标识实施的监督与管理 ; 、班组负责生产现场使用原材料、工序产品、成品的标识维护与管理; 粘贴位置;。 四、程序内容 1. 进货标识 ,由车间仓管员挂上“待检”标牌。 、规格后收回合供方的质量证明文件及待检标牌,标上编号及规格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 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第四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五章 中药的鉴定第六章 中药的质量标准第一章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药材、饮片、中成药。
适用范围的选择 可刨削焊前接缝坡口和刨槽。 刨出焊缝或钢材中的缺陷。 刨削较厚钢板的边缘坡口和削斜。 消掉并清除马脚、瘤子。 清除铸钢件、毛坯表面的毛刺等。 操作时注意事项 夹紧碳棒时,碳棒上端应伸出 100MM 左右,然后打开进风阀。 碳棒与工件的倾斜角度,要由 15176。 30176。 逐渐增大到 25176。 40176。 运棒要准确,速度控制好,才能使槽宽和槽深分别均匀一致
《作业指导书》为作业依据。 用文件形成规定应做什么,有什么要 求,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各阶段的进度、职责、适用的文件及必要的措施等。 其活动内容包括: a) 根据质量方针,建立质量目标; b) 根据质量目标,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 c) 确定过程的控制手段,配备必要的设备(包括检验和试验设备)工装,作业技术资料,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d) 当现有质量文件不能满足指导设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