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内容摘要: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 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第四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五章 中药的鉴定第六章 中药的质量标准第一章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药材、饮片、中成药。 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 一药多源(贯众 6 科 35 种) ;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 ;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 ;e. 人为制假(广藿香)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 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 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书名 成书年代 作者 主要特征 载药种类诗经 植物药约 50 种山海经 百余种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 365 种,上、中、2学专著 下三品排列新修本草 唐 李勣、苏敬 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850 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 唐慎微 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1746 种神农本草经集注 梁 陶弘景 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排列,始载火试法和对光透视法。 730 种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自立分类系统,按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自然分类的先驱1892 种,新增374 种,附图1109 幅本草品汇精要 明 刘文泰 以苗、形、色、味、嗅记载性状特征1815 种本草纲目拾遗 清 赵学敏 清代新增药物最多的本草。 冬虫夏草、西洋参等植物名实图考 清 吴其濬 考证原植物和鉴定研究的重要典籍,附图最精确1714 种第三章 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 ;河南的“四大怀药” ;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陈皮。 人参:长白山区和大、小兴安岭(山参) ,园参为:吉林、黑龙江、辽宁。 三七:广西田阳(田七) 、云南文山。 三七的支根为筋条,根茎为剪口,余下主根为头子。 金银花:河南密县(密银花) 、山东。 广藿香: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玄参、浙贝母、浙元胡、浙白术、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温郁金。 榔、砂仁、巴戟天、益智仁。 虫夏草、炉贝母、雪莲花、西红花。 第四章 中药的采收、和根茎类:秋冬季地上部分将枯萎或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 倒苗较早的夏末采收(半夏、太子参)。 茎木类:茎藤多秋冬采首乌藤、忍冬藤;木类全年采 苏木,降香,沉香( 心材)皮类:春末夏初,皮部和木部易分开 ;少数秋冬,肉桂花类:花蕾期金银花、槐花;初花期洋金花; 盛花期菊花、西红花果实种子类:成熟时五味子;幼果期枳实;未成熟枳壳;成熟经霜山茱萸。 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 3全草:茎叶茂盛时采收或开花期采收薄荷;幼苗期脂及其他类:根据不同特性确定采收期。 动物药类:根据物种、生活习性或活动规律选择适宜方法。 如诱捕、网捕、活体收集等。 矿物药类:无季节限制,全年采挖,多与矿藏采掘相结合。 定适宜采收期的三要素: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毒性成分的含量 3 有效成分含量为高峰期,药用部分产量最高期,为适宜的采收期。 (理想采收期)。 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高峰期,药用部分产量变化不显著,毒性成分含量最低。 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为适宜的采收期。 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药用部分产量不一致时,以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总含量最低时,为适宜采收期。 使干燥,保证质量,符合规格等级,便于包装贮运加工的要求:形体完整、色泽好、香气浓、安全水分、有效物质保留多注:药材的干燥加工,温度一般控制在 505. 药材加工通则:根及根茎类:除去地上茎叶、泥土和毛须,干燥;先刮皮或撞皮,桔梗、黄芩;质坚硬或粗者趁鲜切片,葛根;富含黏液质或淀粉者烫或蒸,天麻皮类:切段干燥。 加工成卷筒状,如厚朴;刮去栓皮干燥,黄柏。 叶及全草:通风处阴干;或捆扎后干燥(油、色)。 花类:晒干、烘干或阴干(时间、温度,完整与色泽)果实类:直接干燥,如乌梅;切后干燥,如枳实;沸水微烫后干燥,木瓜。 种子类:果实干燥后取出或直接取种子干燥;直接储存干燥果实,用时取出,砂仁。 ;洗;漂;切片;去壳;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 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地疏松或黏性大的软性药材,水洗不宜长,否则不利切制(瓜蒌皮) ;种子类药材含有多量的黏液质,下水即成团,不易散开,故不能水洗(葶苈子、车前子) ;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薄荷、细辛)蛀:害虫侵入药材内部形成蛀洞或蛀粉的现象。 防治:冷藏、高温(曝晒、烘烤、热蒸) 、远红外、化学杀虫或气调养护 生霉:指霉菌在药材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 防治:水分控制(安全水分) ;温度控制(低温) ;氧气控制(密封)。 走油:又称“泛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 防治:低温、低湿和密封。 变色:药材储存不当,色泽发生变化的现象。 药材具有固定的色泽,色泽是药材品质的标志之一。 原因:成分氧化、加工温度高、久贮。 防治:干燥、冷藏、避光。 其他:自燃、挥发、自然分解、风化等。 药的质量取决于有效物质的含量,与产地、生长年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密切相关。 第五章 家药品标准和省级药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简称中国药典 ,第一部 收载中药材和成4方制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简称部颁标准 ,包括:中药材部颁标准,中成药部颁标准,进口药材部颁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 包括: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标准4. 2010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特点:a. 药品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 ;b. 中药标准整体水平全面提升;c. 现代分析技术广泛应用;d. 品登记;取样:核对标签、检查样品、取样具代表性、样品处理(四分法) 、取样量=鉴定用量+留样量;鉴定;书写检验报告。 原(来源)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生物鉴定法,简称“五大鉴定法”。 定其正确的学名,三步法:观察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 察植物形态:仔细观察检品的全部特征。 不完整检品,应进行产地调查、采集标本,对照鉴定。 核对文献:根据观察的特征以及检品产地、别名、功效等线索,首先核对植物分类学专著;其次核对中药品种专著;第三核对原始文献,帮助正确鉴定。 或直接查阅中国药典等。 核对标本:将结果与标本馆中已确定学名的标本核对。 利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鉴别药材外观性状的方法。 又称经验鉴别法。 包括 10 个方面:形态、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 干燥中药的外观形态。 术语: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苦杏仁“心脏形”。 药材的长短、粗细(直径) 、厚度。 在日光下观察的药材颜色或光泽。 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颜色时,以后一种色调为主。 药材表面固有的特征。 术语:防风“蚯蚓头”、黄连“过桥”、乌梢蛇“剑脊”。 党参 根头部具狮子盘头、根头下横环纹。 折试或触摸药材所感知的属性。 质地与生境、组织结构和加工方法密切相关。 术语:防风质“松泡”、甘草质坚“粉性”、当归油润、桑白皮“纤维性”、石斛“粘性”。 括折断面和横切面特征。 折断面:指折断药材时观察到的现象及折断面特征。 横切面:指平整切面。 术语:茅苍术“朱砂点”、厚朴“亮银星”、桔梗“金井玉栏”、黄芪“菊花心”、大黄“星点”、僵蚕“丝腺环”“胶口镜面”。 鼻子嗅到的特征。 口尝到的特征。 舌尖根两前侧两后侧- 咸。 某些药材在水中产生特殊变化或现象的特征。 红花水浸水成金黄色,花色不褪;熊胆仁于水,溶解而盘旋,有黄线下垂至杯底而不扩散;苏木投热水中,呈鲜艳桃红色透明溶液。 某些药材火烧发生特殊现象的特征。 还有:磁石召铁、琥珀拾芥、牛黄挂甲等。 用显微技术,具备植物(动物) 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显微观察与显微描绘的技能,掌握显微制片的基本技术。 包括:组织鉴定、粉末鉴定。 片方法:a 横、纵切片法:组织结构;b 解离组织法:单个细胞形态;皮细胞、花粉粒;表皮撕离和整体封藏;d 粉末制片法:细胞碎片、内含物。 粉末药材及中成药;e 矿物药磨片法。 化细胞壁:浓盐酸+间苯三酚红色。 纤维素细胞壁:氯化锌碘液蓝或紫色。 淀粉粒:碘试液蓝色。 糊粉粒:硝酸汞试液砖红色。 栓化、角质化细胞壁,脂肪油、挥发油、树脂等:苏丹红色。 菊糖:- 萘酚+浓硫酸溶解,紫色。 草酸钙:20%硫酸液溶解,生成硫酸钙针晶。 5碳酸钙:稀盐酸溶解产生气泡。 硅质块:氢氟酸溶解,其他酸不溶解。 粘液质,树胶:钌红试液红色。 a 组织鉴定法 适于完整药材。 鉴别外形相似而组织构造不同的样品。 b 粉末鉴定法 适于粉末状或破碎药材、含粉末的中成药。 鉴别具有不同细胞、内含物或组织碎片的样品。 c 显微定量常数测定 适于叶类中药,如栅表比、气孔指数等。 可以鉴别同属不同种的样品。 d 显微化学鉴定法 适宜于含某种化学成分能与特定试剂产生特殊反应的药材。 显微化学反应:切片或粉末,加试剂后的显色。 黄连;显微定位:确定化学成分存在的部位。 柴胡。 e 显微定量法 对一定重量单味药粉末中某些显微特征进行数量分析,或测定中成药中某方药某个显微特征百分含量的一种鉴定方法。 常用方法:定重量法、定面积法、比率计数法。 织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皮层、中柱鞘、维管束(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射线) 与髓。 数据处理原则:10m 带小数; 10m 为整数;200 m 以上的个位为 0粉末特征:依据先多数后少数,先特殊后一般,先感观后测试 3 条原则。 利用中药中某些化学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物理、化学或仪器分析的手段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