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下月夜教案2篇内容摘要:

独看。 望月 思 家 思家生 感 向往和平 何时 双照。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 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 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 “墨妙无前,性生笔先 ”(《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 “更深 ”,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 “人家 ”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 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 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 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 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 如果以 “春来了 ”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 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 ”,是谁 “偏知 ”呢。 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 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而诗人则又在 “新透绿窗纱 ”的 “虫声 ”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 “偏知 ”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 “虫声新透绿窗纱 ”, “新 ”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