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内容摘要:
走进新单元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指导学生看书中 35 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 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 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 37 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 用显微镜。 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对光 (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 2)左眼看,右眼睁。 (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 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 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 (建议先观察 2 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 10X 或 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 X 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 思考,回答。 看书 39 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给予肯定, 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 安排学生观察的“ 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 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 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 更深刻。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目标: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 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 (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 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 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 (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 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 —— 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 —— 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 —— 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 看书本 P42 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 P43 的制作洋葱鳞 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擦) 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滴) 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 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取、展) 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 (盖) 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染) 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把高倍 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 P14第 6 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 10*的目镜和 10*物镜观察。 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第三节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细胞结构的观察。 阅读书本 P47 方法步骤,总结出每个步骤:擦 — 滴 — 取 — 涂 — 盖 — 染 — 吸。 (口要漱干净) 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 (滴的是生理盐水)。 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 所在的环境,而%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 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 克盐 克水。 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 P 1 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 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 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 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二、教学重点: ①细胞中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能量转换作用。 ②学生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及其转换。 三、教学难点: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能量转换作用。 (学生对于微观抽象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 四、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回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 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 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根据提出的生物现象作出讨论: 生物体能由小变大 庄稼需要浇水,施肥;动物需要喝水,吃食物„„ 得出结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根据这个结论,提出三个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细胞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怎样获取和转换能量。 A、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根 据问题推测细胞内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吃西瓜或苹果时,有什么感觉。 (水、糖、酸„„) 小麦磨制后能得到面粉。 (淀粉) 动物油(脂类) 得出: B、细胞内物质的分类: 小分子(一般不含有碳)如无机盐、水、等 —— 无机物 大分子(一般含有碳)如糖、蛋白质、脂类等 —— 有机物 实验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 用浸软的小麦种子放在火上烧,留下的灰就是不能燃烧的无机物,而烧掉的就是有机物,水在这过程中蒸发掉了。 C、组成物质的基本颗粒。 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颗粒 —— 分子构成的。 分子又是由更小的颗粒 —— 原子构成的。 (举例: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 做实验验证:蔗糖放到水中,糖溶化了,水也有了甜味。 得出结论: 分子是能够运动的。 蔗糖在水中溶解,其实就是一个个蔗糖分子分散开来,挤进去水分子之间的空隙中。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认识到细胞中有这些物质后,那细胞中的物质是否封闭的。 细胞里面的物质会到外面去吗。 细胞外面的物质能到里面来吗。 是什么控制细胞中的物质进出的。 思考:物质进出细胞的界限为细胞膜 根据现象作出判断: 放入清水中的萎蔫青菜会重新硬挺起来。 据测定,某海藻细胞中镁的浓度仅为海水 中镁浓度的万分之一。 细胞膜并未将细胞完成封闭起来,它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怎样控制呢。 对有用的物质 —— 进入 对无用的物质 —— 挡在外面 细胞内产生的废物 —— 排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吃饭呢。 进去体内的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能量的形式和转换: 电流中的电能 —— 光能和热能 蜡烛的化学能 —— 光能和热能 汽油的化学能 —— 光能和热能 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哪种形式呢。 这些食物,有的来自动物、有的来自植物,说到底,是来自这些生物的细胞。 那么细胞中的能量又是哪里来的。 又将怎样转变为生命活运所需 要的能量。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离不开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怎样转换。 (看动画)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叶绿体相当于加油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 尝试着对能量转换器进行理解。 通过练习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 植物体中,叶绿体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这些化学能被线粒体转化成植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因此我们把叶绿体、线粒体称为能量转换器。 其中: 叶绿体中将太阳光能转换成化学物质中的能量; 线粒体中化学物质中的能量转换成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 (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 让学生根据探究课题而讨 论时学生讨论激烈,但是会出现一些与本课堂无关的问题,必须引 导学生进入本课题的讨论中,不要过多地关注其他问题,控制好课堂时间。 因为这一课的内容比较难,课时比较紧张,但还是尽量让学生做关于本课题的练习,巩固知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 教材上安排先学习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再学习细胞里面有什么物质,我觉得这样安排连贯性不大,学生也很难一下子理解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然后又一下子变成有机物,无机物,所以我先让学生认识细胞中的物质,从而归纳出物质可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再把有机物、无机物总结起来它们都是由分子、原子构 成的。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说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尝试描述染色体、 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学生通过资料分析,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相关推荐
多项式. ( 4)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 5)整式的概念:单项 式 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 定义的补充: (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 式的系数. ( 2)多项式的项数: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叫做多项式的项数. 3.区别是否整式: 关键: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 4.例题讲解: 例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 单项式。
t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do at home, and what things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have. B. 问 “what do your parents say when they think you are going to touch something very hot?” 可以用一杯热水做情景演示,引出Don’t
(Ken’s). Whose (books) are these/ those? They’re (Mocky’s). : This 和 these——较近 That和 those——较远 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总结规律。 二、 Practice: ,复习问: What’s this? 引导生回答: It’s a (robot). toys 卡片,问: What are
① 作∠ MCN=∠ =90176。 , ② 在射线 CM 上截取线段 CB=a, ③以 B 为圆心, C 为半径画弧,交射线 CN 于点 A, ④连结 AB 与同桌重叠比较,是否重合。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 巩固练习: 1. 如图,△ ABC 中, AB=AC, AD 是高, 则△ ADB 与△ ADC (填 “ 全等”或“不全等” ) 根据 (用简写法) 2. 如图, CE⊥
176。 ,一边为 3 cm;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 30176。 和 50176。 ; (3)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 4 cm 和 6 cm。 学生按条件画三角形,然后将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把同一条件下画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比一比。 (点评:在此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然后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为学生顺利探索出结论创造条件。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思想。 于是我们得到多多的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 即:( a+b) (m+n) = 5 多多的法则运用 例 计算 : 32 1 xx 1213 2 xx 解: 32 xx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 =x23x+2x6(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 nma窗台矮柜b矮柜 nma窗台矮柜 =x2x6 (合并同类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