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内容摘要: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 x 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 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 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 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 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 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二、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 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 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依据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 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 1020 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罗音,且心音遥远,胸部叩诊为过清音。 6、X 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症候分类1、外寒内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痰瘀阴肺: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4、痰蒙神窍: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5、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动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6、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辨证施治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用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用越婢加半夏汤。 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 方用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5、肺肾气虚:补虚汤合参蛤散。 6、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 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三、头痛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西医学偏头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的症候特征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1、以头痛为主症,或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等。 有突然而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因外感、内伤等因素,突然而病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 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证候分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2、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3、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2、肾虚证: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3、气血虚证: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4、痰浊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5、瘀血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动沉细或细涩。 辨证论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疏风散寒。 方用川芎茶调散。 2、风热证:疏风清热。 方用芎芷石膏汤。 3、风湿证:祛风胜湿。 方用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平肝潜阳。 方用天麻钩藤饮。 2、肾虚证:补肾养阴。 方用大补元煎。 3、气血虚证:气血双补。 方用八珍汤。 4、痰浊证: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证:通窍活络化瘀。 通窍活血汤。 疗效评定1、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 2、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中风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 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有条件做 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1)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 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 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 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中经络: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 方用温胆汤加减。 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阴虚风动: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六味地黄汤、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阳闭:辛凉开窍,清肝熄风,羚羊角汤加减。 阴闭:辛温开窍,除痰熄风,苏合香丸加减。 元气衰败:益气回阳,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 疗效评定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 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二、咳嗽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诊断依据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千湿性罗音。 6、肺部 X 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证候分类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 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苫薄白或黄脉浮数。 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 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 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 舌红,苔薄黄少津。 脉弦数。 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牯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 舌淡嫩,苔白,脉弱。 辩证施治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宜肺止咳,方用杏苏散或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宜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 3、燥邪伤肺,清肺润燥:止嗽化痰,方用桑杏汤加减。 4、痰热壅肺,清泄痰热:方用桑白皮汤加味。 5、肝火犯肺,清肝泻肺:方用泻白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6、肺阴亏虚,润肺止咳: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7、痰湿薀肺:化痰行湿,肃肺止咳,方用清肺饮加减。 8、肺气亏虚:补益肺气,止咳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疗效评定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三、眩晕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