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氧气的制法word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讲解 ]:本实验装置有几处连接口,若装置漏气将影响气体产量,故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讨论 ]: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操作 ]:导气管伸入水中,双手紧握试管,若有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气密性良好 3.装药品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随气流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讨论 ]:如何处理 和装入固体试剂。 药品为什么要平铺于试管底部。 [讨论 ]:如何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操作 ]:预热后,将酒精灯火焰固定在试管内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 [讲解 ]:酒精灯随反应的进行和需要氧气量的多少向试管底的方向移动,这样做既可防止固体混合物随气流冲向试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气放出的速度和量。 : ( 1)排水集气法(气体不易或难溶于水) [讨论 ]:当开始气泡冒出时,能否收集。 为什么。 何时开始收集。 [讲解 ]: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试管中的空气,不能收集,待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 或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确定空气已经排尽时,再开始收集。 [讨论 ]: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集满一瓶氧气后应如何操作 ? [操作 ]:当气泡开始从瓶口逸出时,取出导气管,盖好玻璃片,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立于台面上,用同样方法再收集 12瓶氧气。 ( 2)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讨论 ]:什么时候开始收集。 怎么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讲解 ]:用带火星的木条在导气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确定空气已经排尽时,再开始 收集。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靠近)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复燃,若复燃,证明气体已集 满 [操作 ]: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讨论 ]:实验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移走酒精灯 ? [操作 ]: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 二 、氧气的制法 分解反应 [实验 1]:过氧化氢(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 [操作 ]:在试管中放入少量二氧化锰,再加入少量过氧化氢 [观察 ]:两种物质混合后,有大量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证明有氧气生成 [结论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氧气的制法word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置的气密性(导管末端 先入 水,手握容器看气泡)。 2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如以 KMnO4 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KMnO4粉末进入导管) 3固: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要夹在试管中上部) 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给试管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 5收:收集气体(满水无泡倒立水中,排水充气,取出水中) 6移
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镁)反应现象是什么。 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 [板书 ]:二 .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 ]:演示 [实验 1— 2]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 ]: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 C + O2 → CO2 [实验
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 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并设问,如果我们要去攀登喜马拉雅山,我们应该带哪些必备用品。 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了解氧气可供给呼吸 来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 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二)、讲解新课,探究新知 新课的讲解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
部分物理性质)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 【 演示 】 书上实验 6— 5 【小结】通常 状况下, 1体积水中能溶解 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 学生完成书 P114表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 化学 性质: 【演示】 书上实验 6— 4 现象: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2)形状多种多样。 2. 杠杆中的几个名词。 (1)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 O)。 (2) 动力 : 使杠杆转动的力 ( F 动 或 F1) (3)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F 阻 或 F2) (4) 动 力臂:支点到 动 力作用线的距离 (L 动 或 L1) (5) 阻 力臂:支点到 阻
使用秒表; ( 2) 指导学生测 50 米距离和 25 米距离;对学生用不同方法测量距离给予肯定; 各 组 组长 先 学会,再回小组教会其他同学。 有学生用皮尺量的,也有学生用塑胶跑道间隔计算距离的;还有的用皮尺量出一位 学 生一 步 距离,然后用步丈量距离的; 通过学生互相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际测量 ( 1) 每 4个人为一个小组,先由甲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