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上谈骨气word说课稿内容摘要:
比较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题目推测课文内容,从探究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从而得出文章的主旨及我们学习议论文侧重点。 不仅如此,在课程进行中,课外事例的佐证,可 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课外训练 材料的筛选,可以使同学们对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这一知识点又有深一步的理解。 也可设计比较阅读和模仿写作练习,以达到学生能力迁移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话题导入 —— 整体感知 —— 重点理解—— 自我小结 —— 能力迁移,以下以此为纲进行说课。 1.话题导入。 学生初学议论文,往往会有一种畏难的情绪,认为议论文深奥难学。 课文导入要尽量解开学生的这种思想包袱,激发其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我从初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人手,比如“怎样当好班干部”、“怎样学习”等等 ,请一些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引导他们简要地说明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加以小结:大家所讲的内容,观点,有证明观点的材料,整理一下,其实都是简短的议论文。 今天我们学习吴晗的《谈骨气》,看看作者对“骨气”这个论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来证明的。 2.整体感知,重点理解。 先让每个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解决疑难的字词,再分小组思考讨论课文导入时我提出的问题:作者对“骨气”这个论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来证明的。 这里主要 是解决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典型 事例来论证观点。 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可先设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适当分析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这个观点的正确而鲜明的态度。 再设问:哪些人的事例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天祥、穷人、闻一多三人的事例),学生解答这些难度不大。 第二步,从整体人手感知课文后,再对重点部分进行具体剖析。 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体会其典型性。 先要 求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三个事例,学生讨论时重点放在看是否有体现“骨气”的词语,以培养他们准确的概括能力。 (事。北京课改版八上谈骨气word说课稿
相关推荐
1若关于 x的方程 8 877xkxx 有增根,则 k 的值是 ________ 三、解答题: 1 ( 10 分)先 化简、 再 求值 : ( 1)、 221 1 2 11 1 1xxx x x ,其中 21x ( 2)、 ( x- 1- 18x )247。 13xx ,其中 x=3- 2 . 1( 7 分) 解分式方程 : 11322xxx 1(
线 线段 AB 直线 AB,线段 AB 的中垂线 角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中线 应用 例 1 如图,已知: △ ABC,直线 MN,求作 △ A1B1C1,使 △ A1B1C1 与 △ ABC 关于 MN对称. 分析:按照轴对称的概念 ,只要分别过 A、 B、 C 向直线 MN 作垂线,并将垂线段延长一倍即可得到点 A、 B、 C关于直线 MN的对称点,连结所得到的这三个点.
(2)你解释一下为何要做这样的结构. 三、巩固新知 问题: 你认为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几条中线,几条角 平分线。 并分别作出来. 通过本组作出的三线,请说明它们各自的共性. 你认为“三线”定义中,高与线段垂线、三角形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中线与线段中点有何异同。 高的交点有何特别之处。 通过实际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三线关系。 四、练习 AD 是△ ABC的角平分线,那么∠ BAD=
4. 好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看过文章了,我想请问大家,这篇散文究竟是写人还是记事(„„)明确:通过记一次演讲写人。 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学仿照课后习题一,做旁注。 ( 3 分钟) 板书:开场白 —— 独 特 外貌 —— 短小精悍„„ 声 音 —— 沉 着 有 力 梁启 超:有学问
2.讨论并归纳文章结 构和段意: 第一部分: ( ~ 段) 第二部分:( ~ 段) 第三部分:( 段) 3.分组讨论,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好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2)第 2 段为什么要引用孟子的话。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天祥事例的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与孟子的哪一句话相对应。 4)古代穷人的事例。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与孟子的哪一句话相对应。
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 ,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本文语言的口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其表现如下: (1) 运用近义词、反义词使感情色彩强烈。 (2) 运用感叹句、反问句、递进句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3) 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使感情色彩强烈。 (4)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感情色彩。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对应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