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三上小牧笛说课稿内容摘要: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 的 原则,重视 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敢于尝试用多种形式表达音乐。 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能够 调动学生 的 积极性, 借助多媒体丰富的内容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听、拍、唱、赏等活动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引导和 鼓励 学生通过音乐律动 、体验等活动 感受音乐 ,使他们 对音乐 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 ]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中我以 描写 牧童 的生活画面 为主线,组织教学环节进行情境铺垫,接下来的“听” 、“拍” 、“唱” 、“赏”等各个环节我注重知识的逐层深入,从易到难。 首先是“读”描写牧童的诗;接着是“听” 描写牧童 的歌,整体感知音乐情绪。 重难点的“拍”也是在生动的师生游戏、律动等多种形式的体验中得以解决的,其中“唱”的几个环节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 法,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既学会了歌曲又感受到歌曲快乐的情绪;最后 是“赏” 牧童放牧景象 的乐曲,运用了讲述法和启发思维法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天茫茫,草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因此我结合“两纲”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体验欣赏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人文底蕴和民族文化认同 感,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一、 导入: 唐代诗人栖蟾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这首诗中的春风、细雨、青草和牧童、短笛、老牛和谐地融为一体,景色自然怡人,牧童悠然自得。 最后两句抒发心态,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歌曲 —— 《小牧笛》。 二、 授新歌《小牧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几次聆听和学唱过程中不觉乏味,并且能逐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呢。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感受歌曲民歌风的特点。 2.在游戏中解决变换节拍和两种节奏的强弱。人音版音乐三上小牧笛说课稿
相关推荐
入法。 利用多媒体以一段蒙古舞的表演以及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创设 情景, 将学生 引入 新课。 当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时,再进行认知 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 激发学生学习 音乐的 兴趣, 又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 四、 新课教学 刚才我们又进一步的了解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和绿绿的草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
的 风云 闪 光 的 心 为 求 前程 樱 花 心 当 年是 谁 害它 3 5 1 2 7 ∣ 6 5 6 ∣ 1 1 2 ∣ 1 65 3 ∣ 有 忽 变 害得 樱 花 落 悬 崖 风暴 无 情 落 悬 崖 泪染 终
抒情、宽广的旋律) 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 (用 M 唱) 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 —— 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 —— 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一只鸟仔》 师:咦,大家发现没有,老师为什么说 “ 鸟仔 ” ,不说小鸟呢。 师:这个仔是台湾人民对男孩子比较亲切的称呼,表示他非常阳光,有朝气。 (指生姓名,叫 X 仔) 师放音乐, 师:听,这只小鸟在用这样的节奏在跟大家打招呼呢 x x︱ xx xx︱ xo xx︱ xo o︱。 (学生可以模仿自己喜欢的鸟叫声,如 唧唧,渣渣,呱呱咕咕等) 师
刚练习完听辨两个单音的不同音 高后,如何让学生凭听觉画出图形谱。 如果让你老师画,你准备怎么画。 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区分不同的演唱形式。 领唱:一个人划船;齐唱:集体划船;合唱:分两组,一组站着划船,一组坐着划船。 ( 1)聆听乐 听一听,唱一唱 表演唱 《噢。 苏珊娜》 初听全曲,感知音乐 交流讨论 画一画 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区分不同的演唱形式。
对茶有了解嘛。 (请生简单说说)。 六、 好,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 看看 采茶 的场面。 (出示采茶课件)。 七、 请同学们起立跟老师一起去采茶吧。 (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采茶律动,此律动要将后面的“去采茶、采茶、放茶、擦汗”等动作融入进去,) 八、同学们都学会了如何采茶,也体会到了采茶的辛苦。 大家都知道,单纯的劳动是很单调乏味的,让我们为采茶增加点乐趣,一起来欣赏一下关于采茶的歌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