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4内容摘要:

3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体外受精 2.受精卵→幼蛙→成蛙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活动与探究 1.调查周围生活环境对青蛙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写出一份以“住手吧。 青蛙的朋友们”为题的报道。 2.在青蛙繁殖季节,当你听到青蛙鸣叫时,到沟渠或池塘中去采集青蛙(或蟾蜍)的受精卵。 把受精卵放在盛水的玻璃缸中。 玻璃缸要放在温暖的地方。 注意观察受精卵发育成青蛙(或蟾蜍)的过程,并且作观察记录。 别忘了把青蛙放回自然环境中。 ●备课资料 1.生殖器官 雄性有一对卵圆形、长柱形或分叶状的精巢。 精液通过输精小管与肾脏前部的肾小管连通,然后借输尿管进入泄殖腔而排出体外,故名输精尿管。 蛙蟾类在繁殖期间,输精尿管的末端膨大成贮精囊,用作贮存精液,过了生殖季节则缩小恢复正常。 此外,它还保留着细小 而明显的输卵管。 除蚓螈类,蝾螈科,尾蟾等少数种类外,均营体外受精。 蚓螈类的泄殖腔长,能突出体外成插入器,将精液直接输入雌体的泄殖腔内,可看做是一种交配器。 生活在美国西北部流水中的尾蟾因雄体具有一尾状突而 得名,泄殖孔位于尾状突的末端腹面,繁殖季节,雌雄相向抱对,尾状突插入雌蟾泄殖腔孔内,以保证精子与卵相遇。 非洲东部的泳蟾( Nectophrynoides vivipara)虽无交配器,但也属于体内受精的动物,受精卵可在雌蟾的子宫内发育成蝌蚪后产出。 分布于欧洲的黑螈( Salamandra atra)和火螈( Salamandra salamandra),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发育,直到形成蝌蚪或小蝾螈时才产出。 雌体有一对囊状结构的卵巢,囊内常含有许多圆形的卵,卵巢和卵的大小、颜色随季节及发育状况而不同。 低温蛰眠是 大蟾蜍等卵子成熟的决定因素,卵成熟后由卵巢进入腹腔,通过腹腔膜上的纤毛活动和腹肌收缩而进入输卵管前端的漏斗。 卵在输卵管内向远端移动的行程中,包上由管壁分泌的胶质,形成卵胶膜,最后到达输卵管扩大的子宫部,于两性配对或抱对后与雄性的精液同时排至水中,完成体外受精。 左、右输卵管后部合并为一(蟾)或各自开口于泄殖腔的背壁。 动物学家的实验证明了输卵管分泌物是两栖类成熟卵子受精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蛙蟾类生殖腺的前方都有一对黄色的指状脂肪体( fat bodies),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的营养结构。 通常,蛰眠期前的蛙 和蟾蜍由于摄食旺盛,体内都积贮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因而脂肪体也显得十分粗大。 当进入生殖细胞迅速生长发育的繁殖季节,脂肪体被大量消耗而萎缩得很小。 此外,蟾蜍属和南美洲的短头蟾科种类的生殖腺前缘都附生着一个形状各异的毕特氏器( Bidder’ s an),由蝌蚪生殖腺前部膨大部分经变态后形成。 毕特氏器相当于退化卵巢的残余部分,内含无数尚未分化或发育不完全的卵细胞。 摘去蟾蜍的精巢,可导致毕特氏器发育成具有产卵功能的卵巢,有人认为这种改变并非性逆转现象,而是由于去势后退化卵巢消除了雄性激素的抑制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两栖动物的两性差异一般表现在雄性蛙蟾类的身体略小于雌性,而色斑有区别的种类在我国以花背蟾蜍最明显。 吻端的形状在大树蛙的两性间也有显著差异。 雄性鲵螈类的肛部隆起呈椭圆形,肛裂较长,内壁有乳白色小疣(大鲵)以及有浅灰色(东方蝾螈)或黑色的绒毛状乳突(肥螈)。 繁殖季节内,因受性激素的影响,不少种类的雄性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副性征:峨嵋髭蟾和棘腹蛙等蛙的前臂因加强抱雌能力变得粗壮而有力,几乎超过正常状态的好几倍。 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的基部局部隆起成婚垫( nuptial pad),有些种类如铃蟾、 花棘蛙( Rana maculosa)、西藏蟾蜍( Bufo tibetanus)的第三指上也有婚垫,垫上富有粘液腺或角质刺,用于加固抱对作用。 此外,髭蟾上颌背缘的黑色角刺、棘蛙类胸腹部的腺体及疣刺、棘肛蛙泄殖腔内壁的细棘、隆肛蛙肛部皮肤呈方形的囊状突起,以及旗螈( Triturutus cristatus)背面出现的帆形肤褶等,也都是两栖动物特有的雄性标志。 2.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种类的繁殖期都在春夏之际,而中国林蛙却于冰雪初融的 3月开始抱对,崇安髭蟾和绿臭蛙( Rana margaratae)则可迟至深秋 11月或冬季进行 产卵。 抱对现象是蛙蟾类在产 卵前必不可缺的繁殖行为,当雄性一旦追逐到雌体后,鸣声便戛然而止,用前肢紧紧抱住异性的腋下而蹲伏于其背上。 抱对可持续 6~ 8小时,甚至长达一天或数日之久,其生物学意义显然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