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下151功6内容摘要:
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 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 :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 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 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 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 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 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 5 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 是否做功。 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 是否做功。 (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 分析、总结 观察、思考、回答各图中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人教版物理八下151功6
相关推荐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第二次我们让钢球 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来源 :Z*xx*]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
实验次数 斜面的 倾斜程度 物体重 G/N 物体上升高度 h/m 沿斜面拉力 F/N 物体移动距离 S/m 有用功 W 有 /J 总功 W 总 /J 机械效率η 1 较缓 2 较陡 3 最陡 GF⑴ .根据表中数据,可求出第一次实验的有用功为 __________焦, 总功为 __________焦,机械效率是 _____________; ⑵ .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
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先给同学们加以指导: ①如何控制变量 ②如何将物体的动能的大小直观的显示出来 上台展示各的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对其方案进行“挑刺”,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进行实验
滑轮组,动滑 轮上绕了根绳,当物体移动 2时,绳子末端移动距离 S=3 2m=6m,∴动 力做功 W=F S=75N 6m=450J, ∴正确选项为 C ,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解析:做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本题的 A 、 B、 D三种情景,虽然人均对物体施加了力,但物体均没有移动,所以 A、 B、D 两图的人都没有对物体做功。 C
【自主学习】: 功的计算 做功必须有力和距离, 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 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在力学中,把 叫做功。 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 “功”的单位 是 1焦耳的物理意义是。 2、出示焦耳的照片,了解 焦耳 的 事迹和成就。 焦耳( 1818~ 1889)是英国物理学家。 1818 年 12月 24 日生于索尔福。 他父亲是酿酒厂的厂主。
分析、总结 观察、思考、回答各图中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堂 小结 板书 :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 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