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上分子和原子1内容摘要:
体积是两者之和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教师]投影板书: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学生实验 ]学生分八个小组做用注射 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教师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进而得出物质三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投影并讨论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生活现象: ① 湿衣服晾在太阳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 ② 蔗糖溶解于水,蔗糖看不见了,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陈述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 ]上述蔗糖的甜味是由大量分子聚集所体现出来的。 单个的蔗糖分子则不能将蔗糖的甜味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来保持的,单个的分子则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提问 ]那么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我们从下面两个变化来分析。 [提问并投影 ] 水蒸发和水的电解这两个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 [动画模拟 ] 水蒸发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和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投影 ]: ①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本身起了变化,由分子变成原子 ,再由原子重新组合。 即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③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成新的分子。 [教师]由此可见,水通电能分解成氧气和氢气,实际上是水分子发生分解生成氧原子和氢原子,再由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许多多的氧分子聚集就成了氧气,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许许多多的氢分子聚集就成了氢气。 则证明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 学性质。 同时还体现出分子是由什。人教版化学九上分子和原子1
相关推荐
物 )的质量。 教 学 过 程 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 学生笔记 组内帮扶学习、展示 常见题型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 例 1 已知在反应 3A+2B=2C+D中,反应物 A、 B的质量比为 3: 4。 当反应生成 C和D的质量共 140g时, B消耗的质量为 _________g。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 C 和 D 的质量共
; ③ ;④ ;⑤。 二、合作探究 【例题】 加热分解 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 ( 1)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 2) 题目给出的已知量为 的质量,未知量为 的质量; 解:( 1)设未知量 设
标志是什么。 攻占巴士底狱。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 7月 14日)不久,三级会议改为制宪会议。 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 请同学分析一下《人权宣言》。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权宣言》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是法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人权宣言》发表后,革命是如何发展的呢。 革命的发展,使国王路易十六十分仇视和恐惧,企图逃到国外,将来卷土重来。
培养观察力,分析能力。 在对比中让学生感悟元素的特点。 让学生在琢磨中加深理解。 氧原子 反馈提问:结合定义,如何区分氧元素与碳元素。 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 投影展示: 质子数 6,中子数 7 碳原子 质子数 6,中子数 6 质子数 6,中子数 8 质 子数 8,中子数 8 质子数 8,中子数 9; 质子数 8,中子数 10 ,推出元素的特点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反馈练习:见课件 过渡
地迎来了最明媚的春天。 今天,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同胞和澳门同胞,也带以他们各自的方式抒发对祖国的深情。 开场白 : 一次活动,一场晚会开头的话 要 求 : 内容要紧扣主题 吸引观众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形 式 : 形式生动多样 《 东方之子 》 的主持人白岩松,在 《 学者系列 —— 季羡林 》 开场白中,以平和的语气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发现了小石潭。 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晰,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 潭中气氛(寓情于景) → 交代同游者 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 水 → 石 → 树 → 鱼 → 溪水 → 源头 → 岸势 小石潭有什么特点。 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