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内容摘要: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 1 合课 题:§0 高中入学第一课 (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 教学过程:一、欢迎词: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 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一年,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学数学。 如何学数学。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 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 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 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本:高一上期(必修、) ,高一下期(必修、) ,高二上期(必修、选修系列) ,高二下期(选修系列) ,高三年级:复习资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 个系列,分别有 2、3、6、10 个模块)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倡导积极主- 2 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 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动安排: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共 72 课时,必修 第一章 13 课时(4+4+3+1+1)第二章 14 课时(6+6+1+1)第三章 9 课时(3+4+1+1);必修第一章 8 课时(2+2+2+1+1)第二章 10 课时(3+3+3+1)第三章 9 课时(2+3+3+1)第四章 9 课时(2+4+2+1)周新授 5 节,问题集中 1 节。 学习方式:预习后做节后练习;补充知识写在书的边缘;主要活动:学校、全国每年的数学竞赛;数学课外活动(每期两次)。 (期末进行作业评比) 课堂作业设置两本; 提倡用钢笔书写,一律用铅笔、尺规作图,书写规范; 墨迹、错误用橡皮擦擦干净,作业本整洁; 批阅用“。 ”号代表错误,一般点在错误开始处; 更正自觉完成; 练习册同步完成,按进度交阅,自觉订正; 当天布置,当天第二节晚自习之前交(若无晚自习,则第二天早读之前交)。 每次作业按 A、B、C、别得分 5、4、3、1,每本作业本完成后自行统计得分并上交科代表审核、教师评定等级,得分 9098为优良等级,98及以上为优秀等级;三、了解情况:初中数学开课情况;暑假自学情况;作图工具准备情况。 课题: §合的含义与表示(一)一.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 3 课引入:集合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它还渗透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术语的科技文章和科普读物中比比皆是,学习它可为参阅一般科技读物和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准备必要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察几组对象: 120 以内所有的质数;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所有的锐角三角形;x , 3x+2, 5y x +y ;东升高中高一级全体学生; 方程232的所有实数根; 隆成日用品厂 2005 年 8 月生产的所有童车;2005 年 1 月,广230x东所有出生婴儿。 组对象分别是一些什么。 有多少个对象。 (数、点、形、式、体、解、物、人)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简称集)。 析“好心的人”与“1,2,1”是否构成集合。 结论: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是互异的,是无序的。 即集合元素三特征。 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否构成集合,并指出元素: 不等式 的解;3 的倍数;方程x10 的解; a,b,e,x,y,z;最小的整数;周长为 10三角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全班每个学生的年龄;地球上的四大洋;地球的小河流E. 集合相等: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属于(合 A,记作:aA;如果 a 不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不属于(合 A,记作:a A。 练习:设 B1,2,3,4,5,则 5 B, B, 3 B, B。 分别写出全体自然数、全体整数、全体有理数、全体实数的集合。 这些数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我们用符号表示:N、Z、Q、R。 正整数集的表示,在 N 右上角加上“*”号或右下角加上“+”号。 - 4 - 练习: 填或 :0 N,0 R, N, Z, Q, 32概念:集合与元素;属于与不属于;集合中元素三特征;常见数集。 四、巩固练习: 5 思考; 题。 xR,则3,x,x 2x中元素 x 所应满足的条件。 (变:2 是该集合元素)=1,2,B=1,2,1,2,则 A 与 B 有何关系。 试试举同样的例子课 题:§合的含义与表示(二)教学要求:更进一步理解集合、元素等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重点: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合概念。 什么叫元素。 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征。 集合与元素有何关系。 =x 2x1的元素是 ,若 1A,则 x=。 ,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有何关系。 二、讲授新课:1. 列举法的教学: 比较:方程 的根、 、210x1,2|10 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 1 练习:分别表示方程 x(x 1)=0 的解的集合、15 以内质数的集合。 2注意:不必考虑顺序,“,”隔开;a 与a不同。 2. 描述法的教学: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一般形式为 ,其中 x|表元素,p 是确定条件。 2 练习: A.“不等式 的解”与“抛物线 yx 的点的坐标”用描述法表示2B. 用描述法表示方程 x(x 1)=0 的解的集合、方程组 解集。 2 有等边三角形的集合、方程 x +1=0 的解集。 2 简写原则:从上下文关系来看, 、 明确时可省略,如 ,|32,- 5 -|0x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2与 y|y= 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 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 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练习: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方程 x 的解集。 3三、巩固练习:1. ,4 题。 于 0 x| Z,xN,则它的元素是。 43xx|x|x>6 x| x|x>3 x>2二、讲授新课:集概念及性质: 探讨:设 , ,试用 表示集合 A、 B 后,指出它们的公4,568A3,578B- 8 ) 、合并部分(并). 讨论:如何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分别表示两个集合的交、并。 定义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 A 且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作 A、,记作 AB,读“A 交 B”,即:ABx|xA 且 xB。 讨论:AB 与A、B、BA 的关系。 AA A 图示五种交集的情况: 练习(口答):Ax|x>2,Bx|Bx| Bx|x3,则 A、B、R 有何关系。 二、讲授新课:集概念及性质: 预备题:U=全班同学、A=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 U、A、B 有何关系。 结论:集合 B 是集合 U 中除去集合 A 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画图分析定义全集(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记作 U,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 定义补集(已知集合 U, 集合 A U,由 U 中所有不属于 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 A 相对于 U 的补集,记作: ,读作:“ 中补集” ,即。 补集的 表示如右:|,且(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练:U=2,3,4,A=4,3,B=,则 = , = ; 图形分析讨论:什么作为全集。 在研究图形集合时,把什么作为全集。 B. Q 的补集如何表示。 意为什么。 - 10 - 练习(口答):设 Ux|x b, ,f(x)= - 20 函数的解析式的方法较多,应根椐题意灵活选择,但不论是哪种方法都应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对于实际问题材,同样需注意这一点,应保证各种有关量均有意义。 布置。(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