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中国古代农民ppt课件内容摘要:

在宗族亲戚聚居的村落。 村中设有宗祠,供奉着祖先的牌位。 同宗人在族长的主持下,修订家谱,制定族规。 族长按照族规处理公共事务,维持教化。 有的宗族还设有义仓和义田。 战乱时期,有的村落成为武装堡垒。 中国古代农民对故土无比眷恋,只要有一丝生机,就不会离开家乡。 农民是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各级政府为了有效地控制农民,把农民编入户籍。 许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交纳田租。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非常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在正常年景下,农民生活也很艰辛。 以自耕农刚刚形成的战国时期为例:当时一家五口,全年收获除去交田税、口粮外,余下的粮食可以换成 1350钱,春秋祭祀等用大约 300钱,置办衣服要用1500钱,全年尚有 450多钱的亏空,这还不算额外的赋税及婚丧疾病的费用。 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农民流亡的现象。 古人把农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 ”天指天灾,官指政府的徭役,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 钱指高利贷,愚指经营不善。 中国古代农民悲惨处境的原因 天灾 人祸 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比教频繁。 水、旱、蝗等灾害,常常造成颗粒无收,饿殍遍地。 西汉统治的 210年中,就有 87年发生过灾害。 元朝的一次蝗灾,遍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数省,蝗虫将田里庄稼甚至杂草都吃光了,百姓先是靠捕蝗虫充饥,后来则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官府沉重的赋税徭役,以及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也是造成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建造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前后被征发服劳役的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 那时,全国人口不过两千万。 正是这样繁重的徭役,使广大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西汉成帝时的丞相张禹,依仗势力,肆意兼并土地。 “多买田至四百顷”,且都是靠近河渠的良田。 唐高宗时,刑部尚书卢从愿“占良田数万顷”,被人称为“多田翁”。 明朝的皇亲和宦官都有庄田,这些庄田是在侵吞民田的基础上形成的。 《 饥民图说 》 《 饥民图说 》 是明朝官员杨东明根据自己的见闻编辑而成的一本图书,它描述了 1593年河南大水灾之后灾民饥寒交迫,只能靠剥树皮、掘草根度日的悲惨情形。 悯 农 二 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