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单元ppt课件1内容摘要:
标度。 ⒌截取线段表示力的大小。 要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截取线段。 代表力大小的线段要与标度成整数倍,箭头应标在最后一段的末端,并注明力的大小。 力的图示 概念: 用箭头来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的做法叫做力的示意图。 做法: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只表示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力的示意图 重 力 定义: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大小 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当挂在测力计钩上的物体静止时,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 G=mg (g=㎏ ) g的含义 :质量是 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重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的 应用: 重垂线 (用于检查物体是否竖直) 水平仪 (用于检查物体的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记住几种物体的重心的位置 均匀球体 均匀棒 均匀薄板 二力的合成 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 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定义: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同方向的二力的合成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反方向的二力的合成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合力等于两力之和或两力之差 合力的方向总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力的图示法 分析:人在空中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两个力的作用。 因他们静止不动,在竖直方向上受一对平衡力的作用,重力的大小为 100N,浮力的大小也是 100N。 力的作用点作用在人体上。 作力的图示 力的作用点 50N G=100N F=100N 物体 例题 1:弹簧测力计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挂钩和吊环上分别加 10N的力,且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则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 20N B 10N C 0N D 无法确定 分析和解:弹簧测力计读数发生改变是由于弹簧受到了力的作用。 而当弹簧测力计静止时,作用在吊环上的拉力不能使弹簧发生形变,当然不影响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一定要牢记“只有作用在挂钩上的力,才能使弹簧拉伸,才是测力计的读数。 ”故此的正确选项是 B。 B 例题 2:正在空中飞行的炮弹受到 个力的作用,(不计空气阻力),这些力的施力物体各是。 分析和解:先确定受力物体是炮弹在空中飞行,首先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一定受到重力的作用,题中又不计空气的阻力。 因此该炮弹只受到 1个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单元ppt课件1
相关推荐
组 织 神 经 组 织 结 缔 组 织 肌 肉 组 织 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例如,皮肤上皮能保护体表,
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 叫做大气压强,简称 大气压 ,一般用 p0表示。 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 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 气压 —— 指部分 气体压强。 高压锅外称 大气压。 ( 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 流动性。 ( 3)大气压的存在 —— 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 —— 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 —— 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 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 形成发散光线,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主光轴一点,这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用“ F”表示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 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两个虚焦点,两个焦距。 F f 结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二、 透镜对光的作用 •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会聚在焦点 • B由于光路是可逆的,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凸 透镜折射后
“万”字。 甲骨文与今文的对比 象: 虽本属表示大象之象,然以其大借喻包容于天地间之种种形象,如山川日月。 再经转训为事物表象之象。 请同学们参照以上几个字的写法,写一个甲骨文,看看谁写的最漂亮。 你认为甲骨文的出现具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动手动脑: 你能总结一下甲骨文的特点吗。 甲骨文的造字方式是怎样的。 二、世界闻名的青铜器 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器是怎样制造的
上 ” ,由皇帝定其封号。 自是,藩国始分,子弟毕侯。 晁错“削藩”与“七国之乱” 主父偃“推恩”削弱封国势力 返回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还可以推“私恩” ,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 想一想: “推恩令”巧妙 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
1809年 2月 12日,出生于英国医生家庭。 1825年至1828年在爱丁大学学医,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 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哈维( Harvey, William),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富裕农民的家里。 他 19岁毕业于英国的剑桥大学,之后到意大利留学, 5年后他成为医学博士。 在意大利学医时,他还常常去听伽利略讲授的力学和天文,深受这位教授的影响,使他的求知欲已跨越了学科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