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语文选修太史公自序内容摘要:
止,共一百三十篇。 二、概括这篇自序主要内容(让学生编写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1— 3)自叙家世谱系。 第二部分( 4— 6)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第三部分( 7— 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第四部分( 11) 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 部分( 12— 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三、 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 9 段) 司马迁的话(第 10 段) 历史条件(第 12 段)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 4 段) ( 1)年十岁诵古文。 ( 2)游历。 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 “述往事,思来者 ”,最终能 “立功扬名于后世 ”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四、小结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 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五、归纳《史记》的有关知识。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 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 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 3000 多年的历史,分 12 本纪, 10 表, 8书, 30世家, 70 列传,共 130 篇, 526500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20xx苏教版语文选修太史公自序
相关推荐
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 [深化拓展] 重读课文《寒风吹彻》和《笛梦》,说说你喜欢哪篇文章以及理由,并写 100 字的赏析文章。 [梯度训练 ] 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 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而 在人生的跋涉中,生活的本 初意义也许就是积蓄热力、支付温暖,等待盼望春天的来临。 课文总结: 在课文预习中,我们会发现全文的 时间线索 交错跳跃 、突断组接。 语言 以干净轻盈的 短句式
( 1)出示毛主席像,问:他就是谁。 你们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 吗。 ( 2)出示图片或介绍毛泽东: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国家主席,是他领导全国人民打败了敌人,建立了新中国,今天我们学的故事是他七岁的时候,也就是跟你们一样大时发生的事情,在这件事 中你感觉到毛泽东是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 三.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思考
闯过三关 —— 生字关、插图关、朗读关,有勇气闯关吗。 二、复习生字、词。 1.图片演示从课文中飞出的生字,学生轮读、抢读。 (先加音读,再去掉音读) 2.再演示从词语花篮飞出的生词,学生认读。 三、看图读文,理解大意。 1.同桌一起合用一本书,看课文插图,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2.用“谁在干什么。 ”这样的句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 1)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放哨。 (
明确:此处“烟雨”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亦是指政治上的坎坷磨难。 诗人对于“烟雨”早已经习以为常,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诗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要求(二):诗人在上阕中的这种闲适恬淡开朗的心态,是否表示当时他的处境已经改善了呢。 请从下阕中找出依据作出判断。 提示: 举例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明确:“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
皋陶。 舜曰: “ 女 其 往 视 尔事矣。 ” 尧 逝世 以后 , 舜帝问四岳群臣说: “ 有谁能光大 尧帝的事业 , 让他 担任官职 吗。 ” 大家都说: “ 伯禹当司空 , 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 ” 舜说: “ 嗯 , 好。 ” 然后命令禹说: “ 你 去平治水土, 努力办好这件事啊。 ” 禹 下拜叩头 , 谦让给契、 后稷 、 皋陶。 舜说: “ 你 还是 快去 办理 你的公事吧。 ”
)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 文章 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 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