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琵琶行并序word导学案内容摘要:

,二者交错进而有 “ 大珠小珠落玉盘 ” 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 “ 滑 ” 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 —— 这 “ 无声 ” 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 “ 幽愁暗恨 ” ,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 “ 银瓶乍破水浆迸 ” ,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 “ 铁骑突出刀枪鸣 ” 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4.本诗的第二段 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什么特征。 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提示: 比喻 特征 变化 如急雨 粗重急骤 急促 如私语 轻微委婉 舒缓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轻快 鸟语花底 宛转流畅 流畅 泉流冰下 阻塞压抑 迟慢 冰泉冷涩 清冷凝滞 停顿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爆发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高昂 如裂帛 [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1.本诗前后贯穿了几处 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篇首的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 ,勾勒出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茫茫的江水,皎洁 的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 唯见江心秋月白 ”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了,但音乐所传达的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这样的描写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 绕船月明江水寒 ”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景象,渲染了琵琶女孤独凄凉的心情; “ 黄芦苦竹绕宅生 ” ,写诗人在江州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充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 浔阳江头那一抹忧郁的月光里,凄美感人。 2.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 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已。 提示:第一,音乐认同。 首先要注意课文中 “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 的交代。 在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进行了十分准确而细致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对音乐饥渴的一种状 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使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平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 《琵琶行并序》展示了诗歌的魅力和音乐的魅力,堪称绝唱。 第二,身世认同。 琵琶女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曲由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浮沉官场的背景音乐。 琵琶女由红极一时到独守空船,与白居易由春风得意到谪居卧病竟是如此的相似,使得诗人对琵琶女一见如故,引为知己。 第三,文化认同。 古代知识分子由 于接受了圣贤思想的教育,总是保持着与大众不同的思想意识,而本文诗人却把自己与琵琶女摆到了相同的地位 —— 同是天涯沦落人。 沦落天涯后共同的命运造成了白居易和琵琶女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的生活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