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有理数内容摘要:

2 (-5)+(+3)=-2 (+5)+(-5)=0 一数与零相加: ( 5) + 0 = 5 学生归纳总结: 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 绝对值不相等时,其和的绝 对值为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所得的差,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四、例题和练习 例:计算( 1) ( 5) +( 7); ( 2)( ) + ( + 5)。 练习: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本 P13练习 ( 1)。 五、小结 学生自主小结,教师加以补充。 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主体意识的培养: 知识点归纳 学生学习的感受和体会以及存在问题质疑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能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 . 通过学习,渗透转化的 数学思想,初步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 . 学生能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的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 理解有理数减法转化成加法来运算 . 教学流程设计 : 提出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 知识点概括 举例应用 小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提问:上海冬天的某两天的天气温度情况如下表所示(投影)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第一天 2 第二天 两天中哪一天的温差比较大。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 – 2。 – ( ) 提问 = 4 , 那么如何求 ( )。 学生各抒己见 二、知识新授 整理 教师小结学生想法,并与学生一起推理如下: 因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 所以 ( ) = 而 += 所以 ( ) = + 学生观察思考 观察以上最后一个等式,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你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有什么启发。 ( ) = + 请学生在有理数范围内任举两数相减,通过以上方法的尝试,自 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归纳小结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 即 ()a b a b    三、举例 例 1 计算: ( 1) 6( 6) ( 2) 09 ( 3) 115324            ( 4) 11123            例 2 杨浦大桥桥面在黄浦江江面上方 48米,江底在水面下方约 10米,桥面与江底相距约多少米。 解:设水面上方为正,那么 48( 10) =48+10=58(米) 答:桥面与江底相距约 58米 . 四、课堂练习 练习 五、课堂小结: 由于将减数变成了它的相反数,所以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来运算,这样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了 . 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都符合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在使用法则时要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 (1)有 理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 经历有理数乘法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了解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初步形成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2. 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有理数乘法意义,会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难点: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的推导。 教学用具准备 : 多媒体设备。 减法变加法 相反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同学们先看 下 面的问题: 【思考 1】计算:① 2 1= ; ② (- 2) 1= ; ③ 2 (- 1)= ;④ (- 2) (- 1)= . 质疑导入: 2 1是我们小学就学过的乘法,你能否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其它题目的结果呢。 [说明 ]思考 1旨在引出本节课题:(含有负数的 ) 有理数的乘法。 由①②得一个数乘以 1等于这个数本身;③可从加法角度解释,由③得一个数乘以 (- 1)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并用这一结论可解释④。 二、 探索新知 【思考 2】一辆汽车以平均每小时 80 千米的速度沿着东西方向的公路行驶。 现在它在公路的 A处。 ( 1)如果它向东行驶 2小时,那么它位于 A处的哪个方向。 与 A处相距多少千米。 ( 2)如果它向西行驶 2小时,那么它位于 A处的哪个方向。 与 A处相距多少千米。 ( 3)如果它以前一直在向东行驶,那么它 2 小时前它位于 A 处的哪个方向。 与 A处相距多少千米。 ( 4)如果它以前一直在向西行驶,那么它 2 小时前它位于 A 处的哪个方向。 与 A处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西为负,向东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之前为负,现在以后为正。 1.教师借助 数轴 分析说明 ,若向 右(东)行驶 2千米 ,记作 +2千 米,向 左(西)行驶 2千米应记作什么。 ( 记作 2千 米 ), 2小时前 应记作什么 , 2小时后又 应记作什么。 2.结合课件,让学生找出各题汽车所在的位置,并列式解释。 ① 2 80其中 2看作 2小时后, 80表示每小时 向 东行驶 80千 米。 结果怎样呢。 ( 结果 从A处向东行驶了 160千 米。 2 80= 160) ② 2 (80)其中 2看作 2小时后, (80)表示每小时 向 西行驶 80千 米。 结果怎样呢。 ( 结果 从 A处向西行驶了 160千 米。 2 (80)= 160) ③ (2) 80其中 (2)看作 2小时前, 80表示每小时 向 东行驶 80千 米。 结果 表示什么。 ( 结果 表示 2小时前汽车在 A处的西面,与 A处相距 160千 米。 (2) 80= 160)。 ④ (2) (80)其中 (2)看作 2小时前, (80)表示每小时 向 西行驶 80 千 米。 结果 表示什么。 ( 结果 表示 2小时前汽车在 A处的东面,与 A处相距 160千 米。 (2) (80)= 160)。 3.观察与分析:观察 上面 这 组题 ① 2 80= 160② 2 (80)= 160③ (2) 80= 160④ (2) (80)= 160中 两个因数及积的符号, 同学们 觉得 两个有理数相乘有没有规律呢。 学生 小组讨论。 [说明 ]1.本题中重点应在数轴上(结合课件)正确找出汽车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列式 解释。 让学生对所列式子的理解是建立在实际问题的模型上的,加深对有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 此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互相补充,相互修正,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4.归纳两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思考 3】 0 80=。 (80) 0=。 0 0=。 你能用以上的例子作出解释吗。 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积的符号,二是积的绝对值是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 1.有理数乘法法则: [说明 ] 引导学生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 强调:先定符号后定积。 三、 应用新知,尝试成功: 例 1 计算:( 1) 5 (3) ( 2)  214 ( 3) (7) (9) ( 4) () ( 5)  4352 例 2 某地区,夏季高山上的温度从山脚起每升高 100 米,温度降低 ℃ ,已知山脚的温度是 24℃ ,山高 800米,求山顶的温度是多少。 [说明 ] 强调法则的运用和书写格式 课堂练习: 四、 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课堂练习: ( 1) 补充练习: 1.两数相乘的积为正,这两个数 ___(同号、异号) 两数相乘的积为负,这两个数 ___(同号、异号) 2. 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 0: (1)4x=16; (2)3x=18; (3)9x=36; (4)5x=0. 五、 拓展和延伸 : 在思考 2中,用其它的规定是否也能得到乘法法则。 [说明 ] 供学生课后研究,加深对乘法法则的理解。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设置悬念) 有理数的乘法,关键 是 确定积的符号,三个 或三个 以上的 有理数 相乘如何确定 积的 符号呢。 六、 作业:练习册第 9页 习题 第 3题 (2)有理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 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2.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3. 初步形成 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 3. 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及乘法运算律的灵活运用 . 教学用具准备 : 多媒体设备 .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减法法则、乘法法则 . 2.热身练习: ( A 组) (1)(2) 3; (2)(2) (3); (3)4 (); (4)(5) (); (5)29(21); (6)() 16; (7) 97 0 (6); ( B组) (1) (2) 3 4 5; (2) (2) (3) 4 5; (3) (2) (3) (4) 5; (4) (2) (3) (4) (5); (5) (2) (3) (4)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