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春青岛版数学四下第四单元巧手小工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内容摘要:

预设 1:把 1 厘米、 6厘米、 10 厘米三根纸条摆上;把 1 厘米的纸条更换成 2厘米、 3厘米,都不能围成。 当把 1厘米的纸条更换成 4厘米的纸条时,可能会产生分歧。 有的学生认为能围成,有的认为不能围成。 师: 10厘米的三根纸条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预设 1:我觉得能围成,因为 4+6=10,那两根纸条就能够着。 预设 2:我觉得你的说法是错误的,虽然 4+6=10,它们能够得着,但是,要想形成一个角度,上面这两根还要往上拱出一个角度来,才能围成三角形。 所以我认为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 那么它们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微视频。 生看微视频。 【 设计意图: 在实验“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中,把两根短纸条长度的和等于长纸条是否能围成的研究一并研究,借助课件和微视频有效突破了难点。 这一设计顺其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两次研究都把动手操作和数学思考有机结合,理顺了研究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为后面的思考打下了基础。 】 师:看来,当两根纸条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根纸条长度的时候,还是不能围成三角形。 现在看看刚才摆的纸条问题出在哪。 继续实验。 预设:要想围成三角形,需要继续加长纸条,我们再换成 5厘米的纸条。 这样的话,上面这两根 纸条的长度加起来大于下面这根纸条长度。 就能围成了。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当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既能首尾相连,又有一定的角度,就能围成三角形。 (2)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实验的是不是也是这个结论呢。 请 8 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 学生上台操作演示。 【 设计意图: 本课主要研究“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是个性质定理;而实际操作研究的却是“怎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判定定理,这样就转换了命题。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命题之间的适当转换,很少让学生去体会 两个命题之间的练习和区别。 这就要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的进行观察、操作、实验、验证、推理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做”和“悟”,经历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总结提升 师:实践出真知。 通过两个实验我们总结一下:什么情况下,三根纸条不能围成三角形。 预设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觉得,当两根纸条长度的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不能围成三角形。 预设 2:还有一种情况,当两根纸条长度的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也不能围成,因为小于的时候,两根短的纸条根本就够不着,所以肯定围不成。 什么样的三根纸条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预设 1:只要两根纸条长度加起来大于另外一条的时候就能围成。 预设 2:当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 因为只有比那根最长的边更长的时候,才能首尾相连,也有一定的角度,才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发生冲突,引出“任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这个发现来验证:这三根纸条能围成三角形吗。 (指板书: 7)因为 1+97,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