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内容摘要:

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 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 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 —— 《 世界现代史 》 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 改革的结果 ( 1) 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0100200300400500600工业利润(卢布)19651970012345678国民收入年增长率(%)1 9 6 1 —1 9 6 51 9 6 6 —1 9 7 03. 改革失败原因: (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① 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④原因方面,两者都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 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 1) .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斯大林时期形成的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 ( 2 ) .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问 题 经 济 政治 重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相应的配套措施 工业 作为改革的 重点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 1) 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