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内容摘要:
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 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 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 —— 《 世界现代史 》 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 改革的结果 ( 1) 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0100200300400500600工业利润(卢布)19651970012345678国民收入年增长率(%)1 9 6 1 —1 9 6 51 9 6 6 —1 9 7 03. 改革失败原因: (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① 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④原因方面,两者都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 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 1) .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斯大林时期形成的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 ( 2 ) .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问 题 经 济 政治 重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相应的配套措施 工业 作为改革的 重点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 1) 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相关推荐
1、第 6章 反比例函数学习新知 检测反馈九年级数学上 新课标 北师 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y,若给定其中一个变量 则称 y是 例如购买单价是 总金额 y(元 )与铅笔数 n(支 )的关系式是 y=是一个正比例函数 y=180y是 学 习 新 知我们知道 ,导体中的电流 I,与导体的电阻R、导体两端的电压 = U=220 (1)你能用含有 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
第 6章 反比例函数学习新知 检测反馈九年级数学上 新课标 北师 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点正比例 函数解析 式 y=kx(k0)图象经过 (0,0)与 (1,k)当 k0时 ,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 ;当 o ( 的所有实数o kx(k0)表描点连线注意 列表时, 仍可以零为基础,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连线时把 忌用折线。 两个分支合起来才是反比例函数图象。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它有两个分支
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等之说不可行也。 ” ——《 明纲 》 “今日愤世疾俗之士(恨外人之欺凌也), …… 倡为民权之议。 …… 嗟乎,安得为此召乱之言哉。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 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且必将劫掠市镇,焚烧教堂。 吾恐外洋各国。 必藉保护之名,兵船陆军
举例:‚利‛:海尔公司的发展;弊: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 3) 应对措施: ①、 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②、 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总部 世贸组织标识由 六道向上弯曲的弧线组成 , 上三道和下三道分别为红、蓝、绿三种颜色。 标识意味着充满活力的世贸组织在持久和有序地扩大世界贸易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六道弧线
1、3 从统计图 分析 数据的集中趋势为了检查面包的质量是否达标,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的面包 10个,这 10个面包的质量如左图所示 .( 1)这 10个面包质量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 2)估计这 10个面包的平均质量,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计水平如何 识 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实际含义;( 2) 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1、第 6章 反比例函数学习新知 检测反馈九年级数学上 新课标 北师 学 习 新 知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 ,利用铺垫木板的方式通过了一片烂泥湿地 ,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 ?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为一定时 ,随着木板面积 S(变化 ,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 p(如何变化 ?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 600 N,那么 :(1)用含 p,的反比例函数吗 ?为什么 ?的反比例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