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必修三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ppt课件(B版)内容摘要:

1、第 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程标准探究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内涵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 2、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美国 依据 1948 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 =34%(劳动增长 +资本增长) +66%(科技和教育)。 日本 1952 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劳动增长 +资本增长) +科学技术)。 目前, 发达国家 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 我国 占 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0102030405060708090初中及以下 高中 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美国1999日本19 3、99英国1999德国1999中国2000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 9。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49年)(1)接管旧教育 ,创建人民教育事业(2)1957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成就: ( 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意义: 培养了大批素 4、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探究二、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经济落后 ,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 ,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 ,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新中国头 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1965年在校生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 947年的 34所 1947年的 432万人 1946年的 0993所 1949年的 946年的 68100所 1949年的 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 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 5、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答案解答 探究三、“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1、原因:“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 1966年 ,废止高考制度( 3) 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影响: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1968年 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 6、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 1966、 1967、 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 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982年 1990年 2000年文盲人数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1962年 1982年 1999年 2000年探究四、 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 、 社会发展 7、的战略重点之一; 1983年 , 邓小平提出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 ” , 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1985年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规定 , 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地位 , 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1987年 , 中共十三大又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9年 ,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 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探究四、1) 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 2) 中等教育发展迅速( 3) 高等教育取得前所未有大发展回顾改革开放 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可以用 9个字来概括: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 “ 211工程”和“ 985工程”为下一步 8、的改革与发展,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 从“ 211工程”,到“ 985工程”,到进一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发展沉淀给我们的真理 句话: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质量是中心,理念是先导。 “ 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 21世纪重点建设 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 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设是“ 211工程”建设的核心。 “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 9、与合作 5个部分。 1966年 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课堂小结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小结:我国教育经历怎样的历程。 有何经验教训。 历程 :开创基业 ,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探索道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迎接挑战 ,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高考 1977 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 10、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跟踪演练【 解析 】 题目隐性考查历史时间。 在恢复高考后 1977年 12月第一次考试。 1976年 10月,“四人帮”被粉碎; 1978年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 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 1978年5月 11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文在 光明日报 的公开发表。 【 答案 】 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A 1954年,张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B 1958年,张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C 1976年,张建国参加全国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D 1984年,张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解析 】 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我国正式恢复高考是在 1977年。 【 答案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