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必修一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内容摘要:

1、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历朝皇帝通过变更中央官制,使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汉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执掌行政大权,位尊权重,威胁皇权。 2内朝外朝制度(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 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 机构。 丞相决策执行3三省六部制(1)演变: 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置 ,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 三国时,魏文帝设 执掌机要,尚书台变成纯粹的执行机构。 西晋时设立 ,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到南北朝,门下省又 2、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隋唐建立了 制度。 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六部(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审议和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意义: 使 趋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 六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 决策相权行政效率4二府制(1)演变: 五代十国时期:在三省六部之外,又另设枢密院。 宋元:枢密院主管全国 ,与中书省并重,号称“ 二府 ”。 元代:以 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 (2)影响:削弱了 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 军事中书省宰相探究升华 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 “ 3、皇权下的民主 ” ,结合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 所谓的 “ 民主 ” 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 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 “ 民主色彩 ”。 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 因此,它只是一种 “ 皇权下的民主 ”。 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郡国并行制(1)内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在中央政府直辖区,设郡、县直接管理;在诸侯王的封地,王国握有诸多实权。 (2)措施:汉景帝和 采取措施抑制和削弱王国势力。 汉武帝2刺史制度汉武帝划全国为 13州部,每州部设 ,奉皇命监察郡国。 3道 (路 )制度(1)唐太宗 4、时,将全国划分为 10个 ,称为道。 (2)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3)五代、宋、辽、金时期,基本维持道、府、县三级制。 刺史监察区4行省制度(1)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广阔的领土。 (2)内容:除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 管辖之外,地方设行省进行管理。 (3)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宣政院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 科举制1世官制中国古代长期实行, 成为选官主要标准。 2科举制(1)演变: 隋文帝下令用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 ,唐玄宗时,科举成定制。 宋、元、明、清各朝进一 5、步完善。 门第高下考试选官殿试(2)作用: 是世界上最早的 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文官科举制的实行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一是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 这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制 度比 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间主要盛行于西周 盛行于封建社会盛行于元朝以后和中央政府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可以世袭是中央政府下属的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 6、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相 同 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例 1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 材料中的 “ 它 ” 是指 ( )A西汉的尚书台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参知政事 D元朝的行省制解析 本题从政治制度的作用入手,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判断能力。 材料所述属于解决相权问题的内容,排除 一方面从这一制度具有程序性、合理性和效率高等特点,可以考虑有分工合作的内容,由此判断 答案 )找到有效信息。 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 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 7、程度有多强,材料的价值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上。 (2)对照材料和设问找信息。 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进一步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方面。 (3)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 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 1 朱子语类 云: “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削弱皇权加强相权 B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C提高行政效率 8、 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 材料所述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职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都是丞相,这样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削弱,皇权加强,因此, A、 B、 省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具有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 答案: C例 2 (2011 广东高考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和父祖官爵,当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推行后,重门第的选官标准 (如九品中正制 )逐步得以改变乃至消失。 故正 9、确选项为 D。 答案 )科举制隋时创立,唐代进一步完善,宋代实行 “ 糊名法 ” 以防止作弊行为,明清两代发展为 “ 八股取士 ” ,1905年科举制被正式废除。 (2)科举制度有利于官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3)从 1994年开始,中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开始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的省份,都实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即源自我国古代的科举制。 2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选官的制度,而不是以门第、世袭为标准。 答案: A。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