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必修一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内容摘要:
1、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历朝皇帝通过变更中央官制,使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汉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执掌行政大权,位尊权重,威胁皇权。 2内朝外朝制度(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 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 机构。 丞相决策执行3三省六部制(1)演变: 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置 ,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 三国时,魏文帝设 执掌机要,尚书台变成纯粹的执行机构。 西晋时设立 ,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到南北朝,门下省又 2、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隋唐建立了 制度。 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六部(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审议和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意义: 使 趋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 六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 决策相权行政效率4二府制(1)演变: 五代十国时期:在三省六部之外,又另设枢密院。 宋元:枢密院主管全国 ,与中书省并重,号称“ 二府 ”。 元代:以 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 (2)影响:削弱了 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 军事中书省宰相探究升华 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 “ 3、皇权下的民主 ” ,结合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 所谓的 “ 民主 ” 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 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 “ 民主色彩 ”。 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 因此,它只是一种 “ 皇权下的民主 ”。 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郡国并行制(1)内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在中央政府直辖区,设郡、县直接管理;在诸侯王的封地,王国握有诸多实权。 (2)措施:汉景帝和 采取措施抑制和削弱王国势力。 汉武帝2刺史制度汉武帝划全国为 13州部,每州部设 ,奉皇命监察郡国。 3道 (路 )制度(1)唐太宗 4、时,将全国划分为 10个 ,称为道。 (2)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3)五代、宋、辽、金时期,基本维持道、府、县三级制。 刺史监察区4行省制度(1)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广阔的领土。 (2)内容:除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 管辖之外,地方设行省进行管理。 (3)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宣政院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 科举制1世官制中国古代长期实行, 成为选官主要标准。 2科举制(1)演变: 隋文帝下令用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 ,唐玄宗时,科举成定制。 宋、元、明、清各朝进一 5、步完善。 门第高下考试选官殿试(2)作用: 是世界上最早的 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文官科举制的实行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一是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 这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制 度比 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间主要盛行于西周 盛行于封建社会盛行于元朝以后和中央政府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可以世袭是中央政府下属的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 6、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相 同 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例 1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 材料中的 “ 它 ” 是指 ( )A西汉的尚书台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参知政事 D元朝的行省制解析 本题从政治制度的作用入手,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判断能力。 材料所述属于解决相权问题的内容,排除 一方面从这一制度具有程序性、合理性和效率高等特点,可以考虑有分工合作的内容,由此判断 答案 )找到有效信息。 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 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 7、程度有多强,材料的价值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上。 (2)对照材料和设问找信息。 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进一步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方面。 (3)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 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 1 朱子语类 云: “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削弱皇权加强相权 B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C提高行政效率 8、 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 材料所述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职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都是丞相,这样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削弱,皇权加强,因此, A、 B、 省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具有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 答案: C例 2 (2011 广东高考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和父祖官爵,当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推行后,重门第的选官标准 (如九品中正制 )逐步得以改变乃至消失。 故正 9、确选项为 D。 答案 )科举制隋时创立,唐代进一步完善,宋代实行 “ 糊名法 ” 以防止作弊行为,明清两代发展为 “ 八股取士 ” ,1905年科举制被正式废除。 (2)科举制度有利于官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3)从 1994年开始,中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开始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的省份,都实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即源自我国古代的科举制。 2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选官的制度,而不是以门第、世袭为标准。 答案: A。(北师大)必修一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相关推荐
声卡来自新加坡 主板来自台湾地区 内存来自韩国 显示器来自日本 光驱来自马来西亚 组装成 日本沿海工业带、中国沿海地区 使用于 中国内陆地区 废弃于 某一品牌电脑的“生命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这么多次地点的转换。 这一个品牌电脑在它的“生命过程”中需 要经历哪些交通运输方式。 这说明了不同地域之间联系的什么特点。 读某企业成本比较表,完成 1~ 3题。 某企业区位的成本比较(单位:元 /t) 待
1、单元脉络梳理单元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阶段质量检测核心考点归纳 考点一考点二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 北约 ” 和 “ 华约 ” 两大集团全面对抗
1、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的必然结果。 2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一、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背景(1)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 ,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2)借口:林则徐在
1、1905年同盟会成立,提出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的政治纲领。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1背景(1)组织准备: 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政党: 19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