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必修一历史 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ppt课件内容摘要:
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的把它概括为 “ 另起炉灶 ” 、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和 “ 一边倒 ”。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 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我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5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1背景(1)新中国成立时,以 为首的社会主 2、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严重对立。 (2)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 、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 苏联不承认2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成就(1)冲破了美国的。 (2)同 等 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另外,还有 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3)中苏签订了。 独立自主外交孤立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原因: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 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需要。 (2)经过: 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 代表团时创造性地提出。 1954年 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在中印、中缅的 中将其作为 3、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印度民族独立联合声明(3)内容:互相尊重 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4)影响:它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 2日内瓦会议(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 问题。 (2)意义: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国 政策的失败。 主权和平共处基本准则印度支那孤立中国3万隆会议(1)时间: 年 4月。 (2)地点:印尼的万隆。 (3)成果:周恩来提出 “ ”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 国家的团结。 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5求同存异亚非(1)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 4、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三、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 等国家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长期没能得到恢复。 (2)20世纪 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标志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 5、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的决议。 美国恢复1971年 10月第 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 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乔冠华因何大笑。 他的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 “ 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 说明了什么。 探究升华 提示: 原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说明: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等孤立中国的政策宣告失败;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中美建交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建交(1)背景: 20世纪 60年代至 7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争霸激烈,中苏关系恶化,改善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6、和愿望。 中美关系(2)经过: 1971年,尼克松总统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 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 联合公报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是中国的一部分。 联合公报 的发表,标志着中美 20多年对抗的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年初,中美正式建立了。 基辛格台湾外交关系2中日关系正常化(1)背景:中国重返联合国和 后,日本朝野各界强烈要求早日恢复中日邦交。 (2)经过: 1972年 9月, 首相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也对缓和 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 7、献。 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亚洲紧张局势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中国外交局面转变的关键。 受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大多未与中国建交,而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际上出现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 中美建交公报 是对 中美联合公报 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 “ 一个中国 ” 的立场和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上。 另外,从影响看,后者为以后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奠定了基础,前者则使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这预示着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 8、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1)旧中国没有独立的外交,没有国际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欺凌。 (2)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包围、孤立政策,妄图扼杀新政权。 (3)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4)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 (5)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保障本国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例 1 下图是我国于 196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 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解析 本题为图片型选择题,考查学生据图 9、片信息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万隆会议在印尼召开而非印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于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我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 B、 答案 史照片、大事年表、史学新观点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和诠释历史的能力,不仅有效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迁移知识和综合分析等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命题的立意仍是能力,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很难选出正确答案来。 1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 10、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右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 )A朝鲜 B苏联C印度 D日本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宣布承认新中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答案: B例 2 1972年 2月 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尼克松对这次访问非常重视,临行前,尼克松和夫人翻阅了不少介绍中国的书籍,学用筷子,还专门学习了中文。 他特别吩咐秘书要选好赠送毛主席的国礼。 经过多次精选,尼克松选定大型烧瓷天鹅艺术品作为珍贵国礼。 尼克松这样做旨在 ( )A承认以前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B缓和中美关系,联华抗苏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D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解析 本 1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20世纪 70年代中美关系的认识。 缓和中美关系,有利于美国应对苏联的挑战,而美国并未承认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也无意促进中国统一,更不会承认自己以前对华政策的错误,故 A、 C、 答案 题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 通过材料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通读材料,搞清楚材料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搞清楚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2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 “ 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来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 ” 这表明中美关系改善的特点突出表现为 ( )A官方交流 B高层互访C以民促官 D经贸引路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提示:批准的是乒乓球队访问,经分析这属于民间交往,所以正确选项是 案: C。(北师大)必修一历史 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ppt课件
相关推荐
1、“ 文化大革命 ” 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造成动乱局面。 2新时期我国加紧了立法工作,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新时期重新召开,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一、 “ 文化大革命 ” 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主要原因“ 左 ” 倾思想发展到 “ 以 为纲 ”。 2概况(1)全面发动: 1966年 8月
, 2, 3)关于 y轴的对称点是 _________ •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 P( 1, 2, 3)关于 x轴的对称点是 _________ •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 P( 1, 2, 3)关于 z轴的对称点是 ________ (-1,2,-3) (1,-2,-3) (-1,-2,3) 对称点 x y O x0 y0 (x0,y0) P (x0 , y0) P1 横坐标不变,
1、“ 一国两制 ” 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 “ 一国两制 ” 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香港、澳门仍分别处在 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与大陆仍处在相互隔绝的敌对状态。 (2)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整个
的坐标是( 0, 0, 2). 点 C 在 y 轴上,且 ,它的纵坐标是 4;它的横坐标 x与竖坐标 z 都是零,所以点 C的坐标是( 0, 4, 0). 同理,点 的坐标是( 3, 0, 2). 439。 OC39。 AO y x z A C B 39。 B39。 A39。 C39。 D 点 在平面上的射影是 B, 因此它的横坐标 x与纵坐标 y同点 B的横坐标 x与纵坐标 y 相同.在
zo111bc0PP第二种表示情况 1Pxa记作 ( , , )P a b cZ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点 A( 1,4 ,4) . 例 解: o x y z O 从原点出发沿 x轴 正方向移动 1个单位 P 1 P 1 沿与 y轴平行的方向 向右移动4个单位 P2 P2 沿与 z轴平行的方向 向上移动 4个单位 P P ( 1,4 ,4) P 1 1 P 2 4 4 那么点 B(1,4
1、1689年, 权利法案 的颁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 “ 统而不治 ” 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 18世纪中期,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得以完善。 3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完善。 一、 权利法案 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背景(1)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 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