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高中物理 4.1势能的变化与机械功 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4章 能的变化与机械功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1 .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 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 . 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 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 . 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 . 了解弹性势能 , 知道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一 二 三一、重力势能 1 . 定义 : 物体由于被 举高 而具有的能量。 2 . 表达式 : E p = 3 . 单位 : 国际单位是 焦耳 , 符号为 J。 4 . 相对性 : 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 确定物体的重力势能时 , 应先规定一个参考平面 , 物体位于参考平面上方时重力势能为 正值 , 在其下方时的重力势能为 负 2、值。 一 二 三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 1 . 重力做功的特点 : 重力做功与 路径 无关 , 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 重力做功总是对应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 , 两者的大小 相等 , 并且与是否存在其他作用力及其他力是否 做功 无关。 2 . 两者间的关系 : 重力势能的改变由 重力 做的功决定重力做多少功 , 重力势能就 减少 多少克服重力做多少功 , 重力势能就 增加 多少一 二 三3 . 两者的关系式 : W =E p 1 - E p 2 = - E p , 其中 E p 为物体重力势能的增量 , E p = E p 2 - E p 1。 4 . 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可 3、以用 重力 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思考 将某一物体从同一高度以平抛、上抛、下抛三种不同的方式抛出 , 从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重力做功、重力势能的变化是否相同 ? 提示 : 相同。 一 二 三三、弹性势能 1 . 定义 : 物体发生 弹性形变 时具有的势能叫做弹性势能。 2 . 影响因素 : 弹簧的弹性势能与自身的 劲度系数 k 的大小及 伸长量 x 或压缩量 x 有关。 3 . 表达式 : 2 思考 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 1 ) 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形变量有关。 ( ) ( 2 ) 除了弹力做功之外 , 其他力做功不影响弹性势能。 ( ) ( 3 ) 弹力做正功 , 弹性势能就增大 ; 弹力 4、做负功 , 弹性势能就减小。 ( ) 提示 : 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 , 若在弹性限度之外 , 弹性势能就与形变量无关 , 故 ( 1 ) 错。 弹性势能的改变仅与弹力做功相对应 , 与其他力是否做功无关 ,( 2 ) 正确。 弹力做正功 , 弹簧对外做功 , 弹性势能减小 ; 弹力做负功 ,外界对弹簧做功 , 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大 ,( 3 ) 错。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探究一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问题导引如图是一幅跳高运动员跳高的图片 , 若运动员的质量为 60 跳过的高度为 2 . 3m , 那么跨过横竿时的重力势能是定值吗 ? 提示 : 不是定值 , 运动员的高度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有关 , 5、 是一个相对量 ,取不同的参考平面时 , 高度不同 , 其重力势能的值不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名师精讲1 . 相对性 ( 1 ) 重力势能 有相对性 , 与选取的参考平面 ( 在这个平面上重力势能为零 , 称此平面为零势能面 ) 有关 , 计算势能时要选好零势能面。 h 是指物体的重心距零势能面的高度。 当物体位于零势能面上方时 , h 0 , 则0 ; 当物体位于零势能面下方时 , h 0 , 在参考平面下方 , h 0。 ( 2 ) 某一过程重力势能的变化为 E p =E p 2 - E p 1 , 它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无关。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例题 2 】 ( 多选 ) 用拉力 F 将 6、一个重为 5N 的物体匀速提升3 m , 如图所示 , 在这个过程中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物体的重力做了 1 5 J 的功 B. 拉力 F 对物体做了 15 J 的功 C. 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 15 J D. 合力对物体做的功是 15 J 解析 : 物体上升 , 重力做负功 , - m - 5 3 J = - 15 J , 选项 A 错误 ; 因为物体匀速上升 , 所以拉力 F =G= 5N , 则拉力做功 F h = 5 3 J = 15 J , 选项 B 正确 ; 因物 体克服 重力做功 15 J , 故物体重力势能增加 1 5 J , 选项 C 正确 ; 因为物体匀速 7、上升 , 合力为零 , 则合力不做功 , 选项 D 错误。 答案 :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题后反思 ( 1 ) 重力势能变化量 E p 等于末态重力势能减去初态重力势能。 ( 2 ) 重力势能变化的多少仅取决于重力做功的多少 , 与其他外力做功无关。 1 2 3 4 51 . 游客爬山时 , 手中的皮球不小心滑落 , 球从山上的位置 A 滚到了山脚下的位置 B , 高度标记如图所示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从 A 到 B 的曲线长度不知道 , 无法求出此过程重力做的功 B. 从 A 到 B 过程中阻力大小不知道 , 无法求出此过程重力做的 功 C. 从 A 到 B 重力做功 H 8、+h ) D. 从 A 到 B 重力做功 解析 : 重力做的功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 与路径以及受的其他力无关。 从 A 到 B 重力做功 m 答案 : D 1 2 3 4 52 . 关于弹性势能的大小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当弹簧变长时 , 它的弹性势能一定增大 B. 当弹簧变短时 , 它的弹性势能一定变小 C. 当拉伸长度相同时 , k 越大的弹簧 , 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D. 弹簧拉伸时的弹性势能一定大于压缩时的弹性势能 解析 : 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 , 除了跟劲度系数 k 有关外 , 还跟它的形变量有关。 如果弹簧原来处在压缩状态 , 当它变长时 , 它的弹性势能减 9、小 , 在原长处时其弹性势能最小 , 所以 A 、 B 、 D 均不对。 答案 : C 1 2 3 4 53 . 下列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 重力势能的大小只由重物本身决定 B. 所处位置高的物体 , 则重力势能就大 C. 在地面上的物体 , 它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D. 重力势能实际上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 解析 : 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力与物体重心高度的乘积 , 故选项 A 、 B 都错误 ; 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 零势能位置的 选取是任意的 , 地面不一定是零势能位置 , 选项 C 错误 ; 重力是物体与地球间的作用力 , 重力势能实际上也是地球与物体共有的 , 10、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 , 选项 D 正确。 答案 : D 1 2 3 4 54 . 如图所示 , 质量为 m 的小球从高为 h 处的斜面上的 A 点滚下经过水平面 , 再滚上另一斜面 , 当它到达4的 D 点时 , 速度为零 , 在这个过程中 , 重力做功为 ( ) A . 4C. m 解析 :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 只与初、末位置的竖直高度有关。 故WG= =34 B 项正确。 答案 : B 1 2 3 4 55 . 在离地面 80m 处无初速释放一小球 , 小球质量为 m= 2 00g , 不计空气阻力 , 0 m / 取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为参考平面 , 求 : ( 1 ) 在第 2s 末小球的重力势能 ; ( 2 ) 在第 3s 内重力所做的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 解析 : ( 1 ) 在第 2s 末小球下落的高度 h=122 10 22m = 2 0 m 重力势能 - m - 10 20 J = - 40 J 说明了物体在参考平面的下方。 ( 2 ) 在第 3s 末小球下落的高度 h =122=12 10 32m = 45 m。 第 3s 内重力做功 W = h - h ) = 0 . 2 10 ( 45 - 20 ) J = 50 J。 即小球的重力势能减 少了 50 J。 答案 : ( 1 ) - 40 J ( 2 ) 50 J 减少了 50 J。(沪科版)高中物理 4.1势能的变化与机械功 ppt课件
相关推荐
1、有引力定律与天文学的新发现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1 .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2 . 会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3 . 掌握综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 一 二 三一、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历史上天文学家曾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太阳系中天王星的运动轨道 , 由于计算值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偏差 , 促使天文学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 ,先后发现了 海王
1、能定理的应用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1 . 进一步理解动能定理。 2 . 掌握运用动能定理的解题方法及步骤。 3 .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 找出案例中所体现的物理规律及解题方法。 4 . 会用动能定理求解变力做功问题。 一 二一、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应用动能定理分析问题 , 只需考虑物体 初、末 状态的动能与所做的功 ,而不必考虑物体的 加速度 和时间 , 因而往往比用 牛顿运动定律 和
1、量的转化与守恒*源与可持续发展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1 . 了解各种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形式。 知道能量守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2 . 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 , 理解能 量守恒定律的实际意义 , 树立节能意识、环保意识。 3 . 了解能量的转化效率。 4 . 了解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 5 . 理解 “ 永动机 ” 的不可能性原理。 一 二 三 四一
1、第 5章 托勒密到开普勒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1 . 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 2 . 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 知道行星运动在中学阶段的近似处理。 3 . 联系相关学科和生活知识 , 初步运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 . 体会科学家实事求是、尊重客观 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一 二 三一、托勒密集古代天文学研究之大成 公元 15
角色)。 2.画一画 完成教科书上的课堂活动第 2题。 画好后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那样画。 (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再涂画) 3.完成练习二的第 1, 2题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1)选择引入新 课时 提出的问题。 ( 2)根据同学们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算一算各种成分的具体数量。 (比如:某种水稻的包装上标着发芽率是 98%,根据标注的粒数算一算这包种子大约可以发多少棵芽。
全班讨论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学生 可能说出今年毕业生人数是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 15%,也就是去年的 115%;或者说出今年毕业生人数是去年毕业生人数加上今年比去年增加的人数。 ( 3)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结合我们的分析,试一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教师板书两种主要方法。 200 ( 1+ 15%)= 230(人) 200+20015%=23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