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春西师大版数学五下24约分5内容摘要:

方面的目标落到实处。 ,可以先让学生用短除法分别找两个数的因数,以唤 起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积极回忆。 然后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两个短除法合写成一个短除法,在这个短除法中的因数 2和 3是哪些数的因数,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向,使学生理解 2和 3既是 12的因数,也是 30的因数,是 12和 30的公因数。 理解了这个问题以后,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求 12和 30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了。 2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怎样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分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完成对约分过程的理解。 在学生理解了约分的原理以后,再教学具体的约分的方法。 “35 的分子、分母还有没有公因数 ” 时,学生应想到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还有公因数 1。 但是除了公因数 1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公因数了,符合互质数的定义,这样学生才理解 “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 这句话的含义。 练习五第 1题时,不但要求学生说出每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通过学生说自己找公因数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公因数的理解。 教学第 3题时,要先引导学生理解每组人数必须同样多,每组人数就应该是两班人数的公因数,每组最多有多少人,应该是这些公因数中的最大公因数,这样学生理解了题意后,才能正确地实施解题策略。 教学第 6题时,还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约分,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在的分 数 211的分母比分子大 9, 36是 9的 4倍,因此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现在的分子、分母的 4 倍,由此确定原来的分数是211=24114=844。 三 、教学案例 约分 (教学片段 ) 教师:什么是公因数 ?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 学生回答略。 教师:写出 28和 42的公因数,并指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什么是互质数 ?在 3和 12和 18这两组数中,哪组数是互质数 ?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