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语文版语文选修第35课武陵春2内容摘要:
,她为何 “ 日晚倦梳头。 ” 呢。 李清照因为内心哀愁,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所以, “ 日晚倦梳头。 ” 都写了女子梳头 文中有句隐含了她哀愁的原因,是哪一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丈夫去世),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 如此愁苦,她想过用什么办法排遣吗。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她想去双溪泛舟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可结果呢。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绪本是抽象,但作者却用船都载不动让我们感觉到了她哀愁的心思有多重,真是想象新奇啊。 从表面上看,李清照的 “ 愁 ” 是因为丈夫去世,看看下面这则材料,你说她还为什么发愁。 1129年 8月,丈夫赵明诚去世, 9月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 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 然而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却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 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写下了 《 武陵春 》。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 • “也拟” 、 “ 只恐 ” 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出来。 • 艺术构思表现手法新鲜奇特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 “往往出人意表” 《 武陵春 》 小结: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 《 虞美人 》 “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 《 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 清平乐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20xx语文版语文选修第35课武陵春2
相关推荐
1、飞机翱翔蓝天,它是怎样升上天空的。 水翼船为什么会在水面飞速前进。 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学探究活动猜想: 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大。 ( 2)猜想与假设猜想: 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小。 猜想: 流体压强与流速无关( 1)提出问题: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 1、对着两张平行拿着的纸吹气,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为什么。 原因:吹气时,纸条内侧空气流动快
1、第三节空气的“ 力量 ”一、复习问题 1:液体压强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 2:密度和液体压强的公式是什么 ?问题 3:什么是大气层 ?试计算充满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问题 4:演示冷水浇铁皮罐实验 ?现象原理 ?问题 5:什么是大气压强 ?二、新课 :问题 6:马德堡半球说明了什么 ?问题 7:怎样才能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 ?托里拆利实验证明:大气压值为
1、第十章 机械与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做一做: 镊子夹东西 剪刀剪纸 用直尺撬文具盒看一看: 图片中的工具,思考并讨论它们 工作时的 共同特征活动 1 观察体验做一做: 镊子夹东西 剪刀剪纸 用直尺撬文具盒看一看: 图片中的工具,思考并讨论它们 工作时的 共同特征活动 1 观察体验力O 支点力杠杆:在 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 转动的硬棒。 阻力
1、阿迪力为什么能在钢丝上平稳的行走。 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体在几个力作用下 保持静止 或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就处于 平衡状态。 2、平衡力: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力。 一、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就互称为平衡力吊灯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重力拉力静止放在桌面上的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支持力重力想一想: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
1、潜水员在深浅不同的水域,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无器具潜水氧气瓶可潜至 20米深处抗压潜水服已潜至 500米深处( 1980年)固体由于重力对支撑它的物体有压强,那么液体也受到重力,对支撑它的物体也有压强吗。 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思考: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吗。 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对支撑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思考: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吗。
词眼),直抒胸臆 ,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 语直情切,荡气回肠。 描述诗句 分析关键词和手法 表达效果、情感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鉴赏佳句,品悟情理 赏析诗句的步骤: ①描述诗句 ②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等 )和表现手法分析原诗句 ③效果、情感 联系生活,说说原句中的“ 伊 ” 还可以指什么。 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