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4课中庸之道3内容摘要:
述而 》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 论语 里仁 》 )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 论语 宪问 》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 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 论语 子路 》 ) ( 7)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以“ 小人 ”而不是以“ 乡原 ”来做 陪衬。 【 明确 】 “乡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欺骗性,孔子说他是德贼,意即“乡原”乃道德的盗窃犯,是一枝射向仁德的“暗箭”,以此来陪衬“君子”,不足以彰显“君子” 人格的风范和特征。 而小人缺点明显,易分辨,是射向仁德的“明枪”,以“小人”陪衬“君子”,更能起到强烈的道德警示作用,在孔子眼中,“小人”尚有可取之处,求真君子固然难,求真小人也不易,惟独伪君子易找。 明代冯梦龙在 《 古今谭概 》 中提到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一律就回答“好”。 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滑,人称“苏模棱”。 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 ( 8) 【 活动 】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 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厉、猛”等都有“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3.“中”礼 重点字词及译文 先王之道, 斯 [这 ]为美,小大 由 [遵循 ]之。 有所不行:知 和 [和谐 ]而 和 [求和 ],不 以[用 ]礼 节 [节制 ]之,亦不可行也。 恶 [憎恶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 [阻塞不通 ]。 恶徼 [强取、掠夺 ]以 为 知 者,恶不 孙[通“逊”,谦逊 ]以 为勇者,恶 讦 [揭发别人隐私或过错 ]以 为直者。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群体内心和谐与团结力。 ”(宗白华)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 ”(朱光潜)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 乐记 》 ” 【 明确 】 把握中庸之道关键两个词:秩序与和谐。 庸,规律,常也。 规律,法则不可变,传统道德不可变,秩序与和谐是自然适行的大准则,也是人类社会适行的大准则。20xx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4课中庸之道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