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4课中庸之道2内容摘要:

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 《 礼记 •中庸 》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 ” 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 “和 ” 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 达到了 “ 中和 ” 的境界,天地便各在 其位,万物各得其所,生长发育。 《 史记 》 载: “ 孔子即殁,弟子思慕。 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 子曰:“君子 和 而不 同 ,小人同而不和。 ” 如何这句话内涵。 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就是君子行事能听取各方不同意见,最后做到和谐统一,但又有自己的主见,不会无原则的盲目附和,有自己的分析和主张。 请举例说说“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文化 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 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乡人皆 好 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 恶 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评析」 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 以善恶为标准。 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 ,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 孔子谓 “ 乡原先生 ” , 他不一定是好人。 一乡的人都厌恶他 ,他 不一定是坏人。 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 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在这里 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 ,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 以善恶为标准。 所以 , 好恶不等于是非 , 众人的意见也不一定绝对正确的。 孔子说 : “ 众恶之,必察焉 ; 众好之 , 必察焉。 ” ( 《 卫灵公 》 ), 这正是要求对舆论必须 分析考察 ,坚持是非标准 , 而不可简单盲目地从众。 我们 今天 考察干部,任用人才,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呢。 孔子为什么否定 “ 乡愿 ”。 这种人不明是非、不分好歹,没有原则;伪善欺世,不得罪人,为的是不伤及自己,是自私的表现,其实是害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 论语 述而 》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 论语 里仁 》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 《 论语 子路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