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语文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论民本2内容摘要:

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 这样之后引导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 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 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 ?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 ?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对待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白了的老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 作业 小结本课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宾语前置句,小结通假字,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五题。 反复阅读课文,理解每段内容,思考课后练习三、六题,为下节课讨论发言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订正练习一、二、五题。 二、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各部分大意,教师归纳。 文中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而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邻国,也要换掉它。 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无论地位多么显贵,他的存现都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 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 老子 》 三十九章),从哲理层面诠释了贵与贱、高与下的本末关系。 先秦哲人明确指出:“民为君之本”( 《 谷梁传 桓公十四年 》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 《 吕氏春秋 用众 》 )。 正因为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所以孟子才有这“民贵君轻”的震古铄今之论;荀子还曾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 荀子 王制 》 ) 第一部分: 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系。 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 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 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人”。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 这种思想一直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君主府库被粮食物资充满,而百姓却或流离失所,或暴尸荒野,百姓因此不为君主出力,这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在这里强调统治者必须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勤政爱民, “ 与民同乐 ” ,而反对统治者的任意作为、营私谋利和不顾百姓死活,否则便可 “ 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 可见孟子对君臣关系,并不是一味地强调 “ 忠君 ” ,而要求互相尊重。 他曾对齐宣王说: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 《 孟子 离娄下 》 )这也体现了孟子重视人格平等而不以势观人的超俗品格。 主要讲百姓有反抗君主暴政的权力。 练习 理解 一、说说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牺牲 既成,粢盛既洁 诛之,则不可 胜 诛; 不诛,则 疾视 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君行仁政,斯民 亲 其上, 死 其长矣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刑 之,是 罔 民也 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