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高二历史通用版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儒家( 孔子) “仁” “克己复礼”春秋晚期,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儒家(孟子、荀子)“仁政” “仁义”“王道”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愿望墨家( 墨子)“兼爱” “非攻”“尚贤”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发展,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 4、把儒家传统道德修养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 (即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使儒家思想深入到哲学层次,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客观评价: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正确评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1)进步性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6、思想家们已经逐步摸索出一套软的和硬件的限制君主基政的理论。 于是,在天子之上就有了道理、法律、天道官份们可以依据这些理论来对君主实行软的教育,启发其自律。 如不奏效,则施以硬的强谏乃至废黜。 实际上,在中国存在君主的时代,多数情况下,官僚们正是依据这些理论来左右名义上尊崇的君主,主导政治运作。 ”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隐之心” “善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3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4某文学青年喜欢自诩尊重史实,酷爱 8、一思想的是( )A “知行合一” B “人人同具良知”C “格物致知” D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7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 ,孟子提倡“济天下” ,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 ,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之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8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 , “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 10、一 “仁者爱人” , “为政以德” 孔子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材料四 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 分) ,指出两种主张最终是否被统治者采纳并分析原因(2 分)。 (2)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