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高二历史通用版 选修一第8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 ,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2)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突出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 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3)文化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 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改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欧洲化。 (4)军事实行 4、大的灾难。 想一想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练一练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 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 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 ,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 5、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 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 1872 年,制定出学制。 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 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 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 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 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 ,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 1873 年,小学入学率为 281,1899 年达到 70,1905。(2016版)高二历史通用版 选修一第8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课前阅读识记 ——夯实基础知识 (1)词义理解 —— 齐读并识记下列词义的含义 ①臭名昭著: 坏名声分外显著。 昭著,明白显著。 ②一文不名: 一个钱都没有。 名,占有。 ③不厌其烦: 不嫌麻烦,形容很有耐心。 厌,嫌。 ( 2)近义词辨析 课前阅读识记 ——夯实基础知识 ①煽动 鼓动 例句: ,对政治 煽动 者是从不心慈手软的。 b.经他一 鼓动 ,不少人都去学习电脑了。 ②授权 受权 例句:
3、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 练一练1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个著名的文明古国。 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对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给予了关注,称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 “军伍昔强、未娴纪律,近得欧罗巴训练之法,队伍雄甲东方”“近复设武备馆,延欧罗巴教师以训年少” “并设铸炮局、器械局、火药局” ,对其收到“国势复振”的效果,大加赞赏。 依据材料归纳阿里改革的措施
2、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3、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夸张的手法 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课堂读写探究 ——重点突破 4.诗人兼画家的王维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对偌大一座终南山进行了传神写照, 他运用了那些表现技巧。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答案 以个别显示一般 ,以不全求全
.大王不取也: 认为,动词我 为.鱼肉: 是,动词为.击破沛公军: 替,介词吾属今 为.之虏矣: 被,介词何辞 为.: 呢,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② 因 不如 因.善遇之: 趁机,副词项王即日 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副词 课前阅读识记 —— 夯实基础知识 ③ 之 吾得兄事 之.: 代词,代人切而啗 之.: 代词,代物为 之.奈何: 代词,代事项伯乃夜驰
3、变法失败的原因。 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有哪些。 练一练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广泛阅读了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译著。 他接受了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的概念。 他对中国衰弱的诊断表明,中国人个人的忠诚对象是统治者,而不是中华民族;儒家学者谈论天下一统,没有优先有效地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