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高一语文通用版 第1章1.4《赤壁赋》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轼兼长诗文词书画,为北宋一代文宗。 苏文汪洋恣肆,议论纵横,想象奇特。 其诗砭时弊,叹民生、抒胸怀,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开豪放派词风。 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由。 接着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时间顺序一路写来,以“月出”起,以“东方既白” (日出)收。 但需要注意,在时间这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情感脉络。 作者此文是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层次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感情变化。 文中主客两人的感情变化,经历了“乐悲喜”的过程。 想一想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摹秋江月夜图景。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 4、和相同 D和不同 和相同 4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 “羽化” ,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 5、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 7、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2)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乐一乐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 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 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 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